列宁选择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确性(2)
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着手解决经济问题,首先是粮食问题。政府决定由地方政权机关负责统计和分配现有粮食储备,调整居民供应,同时采取紧急措施向首都等城市和工业区调运粮食。列宁心急如焚,频频向各地发出的求援电报和急信,其中于1918年1月15日致有关人员的信中如是说:“务请采取最坚决的革命措施运来粮食,粮食,粮食!!!否则彼得格勒就完了。要组织专用列车和专门队伍。抓紧粮食和交送。运粮列车要护送。每天都要报告情况。请务必执行。”[4] (p. 54)1918年5月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实行粮食专卖,禁止任何私人进行粮食贸易。政府派出武装征粮队下乡征粮,规定每个粮食所有者除去种子和规定标准的口粮之外的所有余粮一律交给国家。由于各种产品的极端匮乏,以后又开始对更多的日用品如食糖、糖果、茶叶、食盐、火柴、布匹、靴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禁止私人买卖,并对城市居民实行粮食及各类日用品的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严酷的国内战争和经济濒临崩溃的形势下实行的,它的实质是以超经济的、带有军事性的强制手段来组织国家经济生活。这种政策尽管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的衰退,但它对保证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1921年苏俄开始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对其不断补充调整。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阶级关系的原则出发并带有剥夺农民的性质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则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帮助农民和依靠农民。列宁认为这一政策是“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5] (p. 347)。列宁进一步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不应该只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还是其他阶层,首先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6] (p. 109)新经济政策是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实施的过程中,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和解决,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得到肯定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家经济形势得以明显好转,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提高。到1925年末,俄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73900万卢布,比1920年增加632900万卢布;俄国谷物产量,1925年达到44.24亿普特,比1920年增加16.65亿普特,这一产量甚至超过战前年平均产量4.45亿普特(战前年平均产量为39.79亿普特)[7] (p. 36)。由于照顾了农民利益,从而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经济状况的改善解决了紧迫的饥饿问题,同时也使布尔什维克增强了在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列宁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确立的路线和原则是正确的并具有开创性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曾赋予其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不同内涵和解释。综合来看,社会主义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内容和层次,即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学说,最早是在1827年和1832年由罗伯特·欧文和圣西门的追随者们提出来,并为后继者所传承;作为一种运动,是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开始并在全世界蔓延开来;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则是由列宁首先在俄国建立,然后为东欧和亚洲很多国家所仿效且仍在不断地完善着。这三个层次互相联系,理论是先导,运动是手段,制度是目标。社会主义的学说从提出起,便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当它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后,表明由空想走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所描绘的蓝图,开头是模糊的,慢慢地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明朗起来:“社会主义一词具有‘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社会、经济、法律秩序’的内涵;社会主义是用以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内不可克服矛盾的更形态的社会制度,它只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建立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生产的基础之上;它应该造福于人民大众,而不应当为少数人谋私利。”[8] (p. 15)但是,事实上在列宁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以前,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谁也没有见过,谁也说不清楚。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事实表明,列宁为俄国社会主义所确立的原则和路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对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来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因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社会主义应当建立在“最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之上,而现实是落后的俄国首先迈进了社会主义的门槛。因为无先例可循,所以列宁的事业在探索中前进,其理论在探索中修正、完善和确立。在经济方面,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和平共处政策,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方面,列宁认为必须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如果不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文化上、技术上的成就,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列宁反对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所有这些,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过,更没有实践过,列宁提出来了,实践过了。事实表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获得了成功。有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路线,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设想过,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并没有实践过。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有机会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原则和路线付诸现实,同时在实践中将其贯彻、完善和发展。事实证明,列宁在诸如:关于建党的原则和路线,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关于国际主义的原则,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和路线,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于财产分配制度,关于民主和自由,等等,所有这些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四、列宁所选择的道路,把俄国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就世界范围来说,现代化的进程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俄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现代化的思想于19世纪初开始萌动,至60年代“大改革”时现代化运动才正式步入轨道。此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已在阔步前进。尤其是70年代以后,英、美、德、法等国,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迅速推进,科学、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但俄国却老牛破车、步履维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先进国家即使是同样后起的德、日相比,亦相去甚远。政治上,英、美早在18世纪即建立了虚君式立宪君主制和共和制,贯彻了资产阶级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它们都是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俄国的半立宪式的沙皇政治体制与上述两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德国、日本与俄国同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就民主化的程度而言,俄国亦不及它们[9] (p. 36)。经济上,俄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它没有建立起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工农业等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1914年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大约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仍然被束缚在农庄和村社,小麦产量不足英国和德的1/3,土豆产量大约是英国和德国的1/2[10] (p. 285)。这时,“农民的耕作还停留在17世纪的水平上”[11] (p. 20)。事实表明,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处于一种停顿的状态,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和变革,它将更加贫弱,更加落后。列宁选择的道路不仅救俄国人民于水火,而且将俄国的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加速了它的进程。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加强,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令人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苏共历史问题(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Компартии СССР)[J]. 莫斯科,1991(2)。 [3]回忆列宁(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列宁全集(第4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4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姚海。 当代俄国[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8]黄宗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论俄国早期现代化[J]. 世界历史,1999(6)。 [10]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M].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1]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的跨越式发展[J].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