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革命排满”与八旗社会(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赵毅 王景泽 参加讨论

综上所述,东三省部分旗人的革命活动,加强了这一地区的革命力量,壮大了革命声势,造成了对清政府的“来自祖宗发祥之地”的威胁,说明革命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已经影响到“八旗世仆”内部,并使部分旗人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这种积极响应武昌起义,并与之遥相呼应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构成辛亥革命重要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当清政府崩溃之际,一些封建顽固势力策划在东北“广集旗人,扩张兵力,编练蒙兵,一旦事急,为我皇帝成偏安之域”,甚至无耻地打出“东三省人民”的旗号,要“迎戴大清宣统皇帝,若宣统皇帝有不能到东三省之事实,东三省另立近支皇族之开明者为临时皇帝”(33),企图使清王朝苟延残喘。东北进步旗人与广大汉族人民的共同斗争,粉碎了反动分子的阴谋,捍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维护了共和制度,其功不可没,应彰于史。
    部分旗营的和平解决,首先,减少了战争对革命力量带来的损失,及对社会的创伤。在清末编练新军的高潮中,各旗营纷纷行动,广州旗营练成步队3营、炮队1营,镇江旗营有常备、续备军各1营,成都旗营则编练巡防队3营及300多名巡警官兵。虽然这些军队对早已腐败的八旗来说徒供点缀,但毕竟是拥有新式火器的武装力量,对起义军仍不失其威胁。和平解决的结果,避免了如西安、荆州那样的流血冲突。其次,壮大了革命声势,使形势向有利于起义军的方向迅速发展。如成都旗营的檄械,削弱了四川的反革命力量;广州旗兵的和平改编,有助于革命势力在珠江流域较为稳定的发展;镇江旗营的投降,部分解除了起义军在进攻南京时的后顾之忧,并能将部队迅速投入到主要战场。这些旗营的和平解决,使所在省份能够迅速独立,造成强大的政治声势,也积极配合了各地义军的军事行动。最后,旗营的和平解决,是起义军正确执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策的突出体现,克服了狭隘的种族复仇思想,使反动派鼓吹的革命党要“尽杀旗人”的谣言不辟自破,争取更多的旗人脱离清王朝,加速了大清帝国的分崩离析。
    
    八旗是清代社会的特权阶层(虽然这种特权日渐徒有其名),是满洲贵族施行民族统治的军政基础,当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到来之际,他们不会无动于衷,也不会都像广州等旗营那样放下武器,实现和平,他们曾对革命进行速度不同的抵抗。
    究其原因,除长期的种族主义的封建教育使“虽身居闲散,而心实怀依”(34)的旗人对任何反清斗争必然仇视外,一是多年的“革命排满”宣传,使部分旗人对革命非常恐惧。起义爆发后,他们不了解革命的真象,误认为是其末日来临,所以虽久已腐朽,仍不惜侥幸一战。如在南京,“传说革命军一到,就要把满族人杀尽,以报清兵入关时屠杀汉人之仇。满族人天天全家哭泣,尤其是妇女,因为既没有缠足,服装又和汉人不同,更加发愁,纷纷向估衣铺购买汉人妇女衣服,打扮成汉人,还硬给十岁左右的女孩子缠足。男子也都改名换姓,充作汉人”(35)。当革命军真正到来时,他们于是便上城阻击。在西安,“旗兵固然缺乏战斗力,但他们认为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无宁抵抗而死,所以死命相拼”(36)。二是武昌起义之初对旗人无分别的伤害,及反动分子蓄意制造谣言之影响,增加了他们的仇视。当时谣传:汉口“满人被杀者共有三百名”;武昌“各处皆有满人死尸,计满人被杀者八百人”(37)。帝国主义挑唆性的宣传激起了部分旗人的仇视心理。留日满籍学生数十人结为决死队,分南北两路归国,“南行者暗杀革命党领袖黄兴、黎元洪,北行者要求政府勿用袁世凯,否则,暗杀袁世凯以泄愤”(38)。在北京,八旗学堂学生及旗制处人员联合禁卫军密商,“汉人排满势甚汹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将京中汉人屠尽,然后自杀”(39),署民政大臣桂春调外三营旗兵2千人入城,取代汉族警察,欲逞其凶(40)。此事虽被制止,但可窥见部分旗人之心态。三是部分顽固的八旗官员驱旗兵上战场充当炮灰,为清王朝继续效命,但结果殊异。有的经过一番抵抗后势迫而降,如荆州、福州等旗营。荆州旗营装备精良,有新式火炮16尊,快枪44支,各种子弹百余万发,其他军需亦很充实(41)。1911年10月19日宜昌新军起义后,即多次劝令旗营投降,但将军连魁或置若罔闻,或虚与逶迤,革命军遂发动强大攻势,旗兵损失惨重,连魁等见弹尽粮绝,兵心瓦解,只好议和投降(42)。另有一些八旗官员则拼命顽抗,如西安、南京、宁夏等旗营。在西安,10月22日新军起义,占领省城,将军文瑞率旗兵殊死拒战,结果满城被攻破,文瑞投井自杀(43)。当然这是个别情况,甘心为逆者毕竟是少数。
    在此需要澄清所谓“杀旗人”问题。革命爆发后,国内外反动势力四处谣传:西安旗营“所有满族人都被杀害”,太原满城“全城无一逃生者”;武昌“杀旗人无数,裸体悬诸城墙,以大铁锤钉其四肢,作射击之标的”(44),等等。毫不否认,辛亥起义之初,确有无辜旗人死于非命,原因何在?一是由于清王朝执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造成长期的满汉矛盾,一旦以“革命排满”为号召的起义爆发,必然带来一部分群众因不能正确理解“排满”的深刻意义而产生狭隘的种族复仇观念,不能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导致了毫无原则的排满拥汉举动。特别是在新军中,“旗兵双粮双饷,坐享权利,旗籍官长往往借小故侮辱毒打士兵,不讲道理”(45)。由此积压在心中的仇恨,在起义之初便化做报复行动。如起义军取汉阳府时,幕僚童龄因系旗人而斩首悬示,但非满族官吏皆免;标统宝瑛的妹妹亦因旗人而被处决(46)。二是因革命力量在战斗中遭损失,激起义军愤恨,故杀旗人以泄之。如新军第9镇士兵攻南京失利后退入镇江,闯进已投降的旗营,怒戕旗民,后严令禁止(47);西安满城破后,“民军以种种原因,切齿满族,又以满营闭城坚抗,致土匪得乘机抢掠,扰乱秩序,大忿之,故杀戮颇多”(48)。但这种现象只限于个别场合,被杀者也是个别的。武昌起义爆发不数日,军政府即颁禁止擅杀旗人令,并将俘获旗人收监,和平后一律释放。第21混成协42标1营起义后,将营中7名旗籍兵缴械监禁,后遣回原籍(49)。太原起义军炮击旗营,旗营即竖白旗投降,“故未伤人,但毁房屋数处而已”。10月23日西安满城被攻克,次日旗兵犹抗拒,25日军政府即令禁止杀戮,所俘旗人后被遣送出城。令其自谋生活。
    造成旗人伤亡的主要原因,除由于他们的顽抗引起的激战,如武昌、西安、荆州等地外,大多是基于封建的忠君思想,或畏惧革命而自杀,绝非是起义军大加杀戮。以死亡较多的几个旗营为例。荆州旗营死亡官佐41人中,战死13人,自杀8人,殉难10人(有8人分别死于武昌、江宁),被杀9人,遇害1人,各处阵亡旗兵206人,自杀14人,殉难4人。西安旗营死亡官佐90人,其中自杀6人,殉难3人,余皆为阵亡、战死、伤亡。江宁旗营死亡官佐38人中,自杀18人,被杀10人,阵亡4人,不明死因6人。福州旗营死亡官佐15人,除将军被杀、1人殉难外,余皆战死或自杀(50)。辛亥革命中,各地起义军基本正确执行了革命民族主义政策,优待被俘旗人,禁止杀戮无辜、谋划旗人生计等等,减少了革命的阻力,加速了革命进程。那些旨在欺骗广大旗人,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鼓动一切敌视革命力量进行反扑,破坏辛亥革命的歪曲宣传,其目的昭然若揭,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