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4)
传播媒介是影响西学传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印刷技术的进步,由木刻,而石印,而铅印;运输工具的发展,由帆船,而轮船,而火车;通讯手段的改进,由人工传递,而电报、电话,都使得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晚清西学传播,同光之际之优于道咸之际,20世纪初之胜于19世纪末,不只是因为传播机构的扩大,传播人员的增多,而且因为传播手段的改进,传播媒介的发展。没有铅印,便很难想象每日成千上万张的报纸如何出版,很难想象《泰西新史揽要》那样动辄万册的书籍如何印出。没有海底电缆的铺设,没有电话的发明,也很难想象发生在地球那边的新闻如何瞬息传到这边。 译书方式是影响西学传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在晚清的大部分时间里,西译中述是西书中译的基本模式,即由外国学者口译西书意思,由中国合作者润色加工,条理成文。诗无达诂,译无达译,从根本上说,任何翻译都有损益变异。中、西文化本属不同文化系统,长久隔阂,翻译更为不易,以仅通中文大意、难解个中奥蕴的西人口译,已经打了一个折扣,加上不通西文、难得西方文化真谛的中国学者的笔述,又打了一个折扣。这样三转两折,以中文印刷符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西方文化,已经加进了不少中国文化的成份。这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属于精神文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用“省”或“州”翻译美国的State,中国学者看到省、州字眼,总是以将其与中国的十三行省、省州府县等概念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联邦制度下的State,与专制制度下的省、州决不是一回事,差别很大。最典型的例子是对西方民主国家总统President一词的翻译。因为在中文已有词汇中,是没有与总统对应词的,因而在口译时,西人只能从总统在国家的地位的角度,解释说这是国家元首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元首与皇帝是同义词,于是,中文笔述者理所当然地将President译为“皇帝”。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中文西书和《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书刊中,随处可见美利坚国“选举皇帝”、“皇帝四年受代”等字眼。后来,林乐知发现以“皇帝”翻译总统,误解实在过分,特撰《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予以厘清。这种译书方式,在19世纪末已不断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到20世纪初,更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讽刺小说,就不止一次地以此类译书作为笑料。应该指出,这种方式是长久封闭而又被动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过渡方式。所译之书,尽管可以批评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有胜于无,它毕竟给闭塞的中国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其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 五大主题 百年之中,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综合百年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西学东渐是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的: 一、了解世界。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让中国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是一批西人的愿望,也是中国洞烛机先之士的共识。前有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郭实腊的《大英国统志》、《贸易通志》;中有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梁廷枬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后有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傅兰雅译《公法总论》、《各国交涉公法论》,还有介绍英、法、美、俄、德、日等国的各种新志、通史。这些著作,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著名人物,介绍了国际交往的惯例通则,使中国对外部世界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也为中国适应新的世界环境提供了具体而有参考价值的知识。 二、求强求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军队打到京师,逼签城下之盟。这对清朝政府来说,既是愧对列祖列宗的奇耻大辱,也是暴露积贫积弱的奇祸巨变。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为中心内容、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因之而起。围绕着这一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输入此类西学的大本营。求强的译作有关于新式军队、先进兵器、西方兵法的系列书籍,《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等为其著者。求富的译作有探矿采煤、冶金制器、农工经济等方面,《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为其要者。与此同时,西方自然科学作为冶炼制造的基础知识,被广泛地介绍进来,举凡数、理、化、天、地、生,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有专门译作,而且一般都有普及读本与学术专著两个层次。分门别类的须知、入门、启蒙、图说、纲要、揭要、浅释,把自然科学界装点得色彩斑斓。 三、救亡图存。甲午战争以后,瓜分之祸,迫在眉睫,摆在人们的面前,已经不是求强求富,而是救亡图存的问题。于是,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以针砭时弊为特色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教育兴国作号召、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兴国策》倍受欢迎。天演学说因之走红,立宪之议随之高扬,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各种醒华、救华、兴华、振华的刍议、卑议、高议、新议、通议、危言、庸言竞争相提出。这一问题,自甲午迄辛亥,一直是中国志士仁人关心的重点之一,也是译书的重点之一。 四、民主革命。1900年以后,民主革命风潮涌起。民约论、自由论、自治论、独立论的译作成为时髦之学,《路索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等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弥勒等西方哲人比孔孟程朱等中国圣贤更受青年崇拜。与反满宣传相呼应,形形色色的反对外族统治的独立战史、战纪、秘史、轶闻,世界各国的民族英雄、志士、杰士、义士、侠女的传记,译作纷呈。梁启超等改良派不赞成反满革命,但他们的许多翻译、宣传,仍属于广义的民主范畴。与民主思潮涌来的同时,被视为比民主更激进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著作,也陆续被翻译出版。 五、科学启蒙。从狭义上说,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从广义上说,晚清所输入的西方科学,绝大多数属于启蒙范畴,因为那时民众的科学素养,多很低浅,所传科学知识,从总体上说,多为基础知识。有意识地、比较系统地进行科学启蒙,自傅兰雅编辑《格致汇编》、中外合办格致书院开始,益智书会所编的大部分教材,也可归于此类。真正形成规模、影响深远的,是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的学制以后,涵盖各种学科、包括不同层次、遍布城市乡村、沿海内地的新式教科书。与此相呼应的,各种歌略、韵语、图说,也是科学启蒙的重要读物。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女学歌略》,虽然字不满千,纸仅数页,但其影响,往往超过同等内容的高头讲章。 百年历史,云谲波诡,时代主题,依次兴替。西学的形象,由夷学,而西学,而新学,而显学,而救时之灵丹妙药(邹容语),地位在不断上升,使命被不断加重,西学东渐的旋律,自然依时代主题的切换而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