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年。 ②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74页。 ③ 以赛亚·柏林:《论民族主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④ 俞正梁:《当代国家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⑤ 柏林:《民族主义:被忽视的过去与当代的力量》,http://www.gongfa.com/bolinminzuzhuyixuan.htm/。 ⑥ 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⑦ O.福斯勒:《民族思想:从卢梭到兰克》,1937年,第13页。 转引自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第269页。 ⑧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第269页。 ⑨ 一般说来,“民族主义”大致有三种类型或三种概念:第一个是“种族民族主义”,第二个是“文化民族主义”,第三个是“政治民族主义”。在前现代,一般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种族的,一种是文化的。种族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世界性的建国浪潮中曾一度盛行,二战时达到高潮,随着国家建设的逐渐规范化,孳生法西斯主义、纳粹党的种族民族主义得到了肃清,现在纯粹意义上的种族民族主义已经基本无法存立并起不了多大作用。文化民族主义则由来已久。据陈寅恪考证,中国文明的扩张,不是靠种族的同一性来唤起人们的认同感,而是靠文化的同一性。列文森认为,儒教中国只是个文化中国,是基于文化认同而统一的,所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政治民族主义是近代才出现的。作为政治运动的近代民族主义乃是一大政治原则:政治的群体“国家”与民族的群体应该是等同的。所以,我们现在说民族主义,一定是政治民族主义,而不是文化民族主义。通过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建构,使每一个公民都纳入国家体系。 ⑩ 以赛亚·柏林:《论民族主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11) 福武直:《日本社会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12) 转引自宫坂纯一:《日本经营概说》,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13) 约翰·惠特尼·霍尔:《日本--从史前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93-194页。 (14) 王健:《“神体儒用”的辨析:儒学在日本历史上的文化命运》,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15)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 (16) 严绍璗:《日本当代“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亚太论坛》2005年创刊号。 (17) 参见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构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4页。 (18) 同上书,第284页。 (19) 村上重良:《国家神道》,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9页。 (20)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构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2页。 (21) 参见严绍璗:《日本当代“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 《亚太论坛》2005年创刊号。 (22)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96页。 (23) 同上书,第299页。 (24) 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448-449页。 (25)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第29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