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宋时轮 参加讨论

(二)
    现在,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国战场对于粉碎日本法西斯“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作用。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主力指向东方,苏德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胜败的关键。苏联在苏德战场上所取得的胜利,除了首先依赖于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外,还有赖于全世界人民的支援,有赖于其他各个战场包括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力配合。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政府就看到了德国法西斯进攻的危险。他们最不希望出现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即西面要对付纳粹德国,东面又要对付日本侵略军。因此,1940年斯大林就指示苏联驻华武官崔可夫说:“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③
    日本法西斯,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日本陆军势力,对“北进”是梦寐以求的。日本参谋本部在1933年就制订了对苏作战年度计划。但是,由于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强战备,也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打击敌人,使日军到1935年的伤亡总数累计达十六万九千余人,④而不敢轻举妄动。这正如日本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整备对苏战略体制,始终也未得进展”。⑤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梦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国人民掀起全面抗战,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抵抗和我党我军挺进敌后所取得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敌人的迷梦,也是对苏联的有力支援。到1937年底,日本陆军增至二十四个师团,而侵华兵力却达到二十一个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近90%。⑥1938年底,日本陆军增至三十四个师团,除以一个师团侵驻朝鲜外,仅留一个师团在日本国内,其余三十二个师团全部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真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了。⑦日军从开始全面侵华到攻占武汉,共费时一年零四个月,伤亡四十四万七千七百余人,损失飞机七百八十五架,飞行员一千零六十四人,舰船百余艘,消耗军费九十二亿三千三百万日元。⑧侵华战争已使日本焦头烂额,再“北进”侵苏,当然无力实现。尽管日军于1938年7月、1939年5-8月,先后在我国东北边境,对苏联挑起了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但都遭到苏军迎头痛击而失败,并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曾自白说,这也是由于“日本对华用兵故”。⑨
    在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接见了日本访德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大将,并说:“希望尽早返回日本,请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⑩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电示驻日大使奥托:“用您所能运用的一切办法,希望努力使日本尽速参加对苏作战”。(11)德国对苏发动进攻后,在德国的怂恿下,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1941年6月下旬的日军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上,就力主对苏开战, 协同德军夹击苏联。军部也有人附议,因此,遂有当年7月中旬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准备实行“北进”。但是,当时的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意见是极不一致的。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就极力反对从“中国派遣军”中抽调兵力去加强关东军,提出不要把“处理中国事变(按:即指侵华战争)这个根本忘了。”(12)日本所以未能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实现其“北进”计划,后来,由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道破了其中原因:“……可是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再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13)日本政府当时确定,“必须继续努力解决当前的中国事变”,只能“在德苏战争的演变对帝国有利的情况下,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14)整个事态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预见的那样:“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日本在中国战争中的大大削弱,它不得不停止进攻西伯利亚的原来计划”。也正因为这样,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能够从远东方面军和外贝加尔军区抽调出一个合成集团军(含一个野战领率机关、两个步兵军、一个机械化军和两个空降旅),共五万七千多人,去加强西部防务。(15)
    当德国法西斯兵临莫斯科城下之时,希特勒企图在严冬到来之前,联合日本打败苏联。当时,列宁格勒被围,莫斯科告急,苏联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此时此刻,正集中兵力于中国的日本侵略者,尽管也看到了这一“良机”,但无奈仍然是力不从心,无力“北进”。当时,苏联所获取的情报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苏军大本营果断地作出了从远东地区把精锐兵力不断西调,以集中力量对德作战的决策。1941年夏秋战局中,苏联从远东方面军和外贝加尔方面军抽调到西线去的兵力,有十二个步兵师、五个坦克师、一个摩托化师,共十二万二千余人。(16)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苏德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夕和会战过程中,从1942年5月至11月,苏联又从远东地区抽调了十个步兵师、四个步兵旅,共约十五万人,充实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去。(17)前后合计,从1941年春到1944年秋,苏联从远东地区先后西调了三十九个师另二十一个旅又十个团,约四十万零二千人;加上从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区舰队抽调的十二个海军步兵旅等十四万人,总共西调兵力约五十四万二千人,火炮和追击炮五千多门,坦克三千三百多辆。此外,苏联还从太平洋舰队抽调作战舰只以及受过良好训练的水兵和飞行员补充了北方舰队和黑海舰队。对此,苏联历史著作的评价是:“战争年代从一个战区向另一个战区调动兵力兵器、装备和技术器材,清楚地证明远东军队对战胜法西斯德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兵力兵器的基本部分,是在对德战争最艰难最重要的时刻由统帅部调往苏德战场的。”(18)在整个苏德战争过程中,苏联所以能把东部地区作为巩固的后方基地,并在这里组训战略预备队,源源不断地投入苏德战线,正是得力于斯大林所期望的--中国抗日战争“紧紧束缚(了)日本侵略者的手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