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以德国为主的德意日三个轴心国逐步发动起来的。同德国的战争是在三条战线同时进行的。这就是苏德战场、西欧和东北非战场和被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的抵抗运动。关于前两条战线的史学著作和论文卷帙繁多,浩如烟海,而关于第三条战线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贬低和抹煞东欧各国人民的作用。苏联一些人以解放者和恩人自居,漠视东欧各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流血牺牲和所作出的贡献。西方一些人则诬蔑战后东欧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外部强加的、是“革命输出”。我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科书、通俗读物和专著,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正确阐明东欧各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欧洲的抵抗运动发端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继之在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阿尔巴尼亚、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以及被占领的苏联领土开展起来。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抵抗运动还具有反对本国反动政府的性质。欧洲的抵抗运动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参加抵抗运动的人数大约有五百万。人数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其次是南斯拉夫和波兰。波兰是第一个拿起武器抵抗德寇侵略并把抗德战争坚持到底的欧洲国家,也是损失最大、贡献较多的欧洲国家。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波兰人民在战胜法西斯德国中的贡献。 一、1939年的波兰卫国战争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的进攻,开始了持续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德波战争,从德国来说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征服欧洲进而称霸世界,从波兰来说是生死存亡的自卫战争。 德国动员了六十五个师的作战部队和二千八百辆坦克、二千架飞机、一万门大炮和海军舰只,从陆地、空中和海上进攻波兰,侵波德军达一百八十五万。①根据希特勒制定的侵波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德军分为北集团军(第3、4军)和南集团军(第8、10和14军)。北集团军从西波美拉尼亚(即西波莫瑞)和东普鲁士进攻东波美拉尼亚(即东波莫瑞)的波军,在消灭那里的波军后,沿维斯瓦河两岸向华沙推进,南集团军从捷克的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进攻波属西里西亚和小波兰;然后向罗兹和华沙方向推进。两个集团军南北合击,消灭波军主力于维斯瓦河以西。 波兰政府对德军的进攻缺乏准备,幻想德国在灭亡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进攻苏联。直到1939年8月31日,即战争爆发的前一天,才由总统莫希齐茨基宣布总动员, 作好战斗准备的只有二十四个师和十一个旅以及八百辆坦克、四百架飞机、四千三百门大炮,占波军总兵力一百三十五万人的70%,约九十五万人。②波军由六个军(“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科夫”、“喀尔巴阡”)和一个后备军(“普鲁士”)组成,防守在西部一千六百公里的防线上,等待法国和英国在西欧开辟新的战场。 1939年9月1日拂晓4时45分,德国陆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袭波兰, 德国空军对军事目标、铁路和城镇进行猛烈轰炸,德国海军也袭击波兰沿海的军事目标和城市。德军的突袭使波军猝不及防,陆军和空军仓促上阵,奋勇迎战。9月9日,波军遭受重大损失,防线被突破。北路德军占领东波莫瑞,波军被迫退至维斯瓦河--纳累夫河一线。南路德军也突破“克拉科夫”军和“罗兹”军防线,向北推进。为了保卫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军最高统帅部又组织了两个军:“华沙”和“卢布林”。从9月9日到9月22日,在华沙西部的布祖拉河附近发生了一次1939年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波军被优势的敌人包围,损失惨重。德军缩小了包围圈,直扑华沙。9月17日,苏联政府命令苏军越过苏波边界,占领了布格河以东的波兰领土,即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28日,华沙沦陷。10月2日至5日,在卢布林以北的科克进行了卫国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德军占领了布格河以西的波兰领土。波兰共和国灭亡了。9月17日晚,波兰政府和军队领导人逃入罗马尼亚。9月30日,在巴黎建立了以瓦·西科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这个政府得到法国和英国的承认,领导民族解放战争。 在历时三十六天的卫国战争中,波军伤亡二十万,被俘四十至四十二万,德军伤亡四万五千。③ 波兰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德国在占领捷克以后,领土面积增加了30%,达到六十三万二千平方公里,人口八千六百万,而波兰只有三十八万八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三千五百万人口。两国的经济力量相差悬殊。德国拥有二亿零二百万吨煤和二千二百万吨钢,而波兰只有三千六百万吨煤和一百五十万吨钢。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是:步兵1∶1.8,炮兵1∶5,坦克1∶6.5,空军1∶7。④波兰军队虽然作战勇敢,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第二,波兰的溃败是战前毕苏茨基--贝克政府所奉行的所谓“均势政策”,实际上是亲德反苏政策的结果。波兰政府在1938年慕尼黑阴谋期间,参与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在1939年苏英法三国谈判期间,拒绝了苏联关于波兰加入反对德国侵略的集体安全条约和苏军进入波兰抵抗德国侵略的建议,促成了三国谈判的破裂。苏联接受了德国的建议,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孤立无援,遭到东西夹攻,难逃覆亡的厄运。第三,波兰的战败,是法国和英国背信弃义、见死不救的结果。法国是波兰的主要盟国,早在1921年就订立了法波同盟条约。英国在1939年3月宣布保证波兰的安全;8月签订了英波互助条约。1939年9月1日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在9月3日向德国宣战。但它们不顾波兰频频呼救,仍按兵不动,既不从海上和空中向波兰支援,也不在西线发起进攻。这种宣而不战的现象,在历史上称为“奇怪的战争”。当时德国在西线只有二十多个师,而法国就有一百多个师。如果法英在西线发动进攻,使德国在东西两线作战,一定能打败德国,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但是,法英两国决定牺牲波兰,期望德国在灭亡波兰后,会立即进攻苏联。但是,他们却提出了为自己开脱罪责的理由,这就是:“波兰的命运将由战争总的结局来决定,而战争的结局本身又取决于西方强国最后战胜德国的能力,而不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开始时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⑤ 波兰虽然灭亡了,但是波兰人民的斗争,牵制了三十至三十五个师的德军兵力并使德国不得不化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来准备新的侵略战争,从而延缓了德寇对包括法国和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的入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