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编纂成员对比与互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林硕 参加讨论

东西方历史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句话用于十八世纪的文献编纂领域再恰当不过:地处欧亚大陆西端的法国,以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为首的哲人们①写就了28卷本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raisonné des Sciences,des Arts et des Métiers》②;而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则由纪昀(1724-1805)领衔编纂了《四库全书》79309卷。两部大型文献编纂事业皆会聚一时人杰,在梳理、总结文化的同时,引领后世学风。然而,仔细对比两书编撰成员,不难发现两派学者所隶属的社会阶层、主导力量均存在差异,对彼此的看法亦不尽相同。在正式进行对比前,笔者先廓清几个概念。
    1、将两书编纂成员付诸于比较的基础。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尽管中欧之间的交流动机不同,但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节点,分处欧亚两极、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社会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③到十八世纪,时代又对中欧交流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拓展文化的交流纵深。百科全书派和四库全书派学者皆善于从对方文明中汲取养分。在《百科全书》的文本中,包含“Muraille de la Chine(长城)”、“Chine(中国)”④等条目。而《四库全书》中也收录有二十余部欧洲学者撰写的典籍,约占域外典籍收录总数的三分之二。⑤这说明两派编纂成员对东西方互传的书籍、信息都给予高度重视,将二者付诸比较完全可行。
    2、两书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对比较研究构成障碍
    尽管《四库全书》属于丛书,《百科全书》与我国古代类书相似,但形式的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两派编纂成员进行比较;研究此问题者可谓联袂成荫,如杨家骆、戴逸等。笔者认为:类书、丛书作为文献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过程存在很多共性。具体到《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二者在编纂的时间、背景和撰写过程存在许多相似性、可比性。在编纂时间上,《百科全书》是在1751-1772年,《四库全书》是在1773-1781年,二者之间仅相隔一载。在编纂背景上,虽然十八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和中国清王朝都逐渐步入帝制末期,但是文化的发展却达到相对高峰,时代需要学者们承担起汇编、融会前代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分纂官们要为收入丛书的每一部典籍详细地撰写提要,反映出文献的源流及价值。这与《百科全书》撰稿人的编写活动一样,不仅是在汇编一部书籍,更是一次创作过程。是故,书籍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两派编纂成员进行比较研究。
    3、关于“四库全书派”与“百科全书派”的概念
    部分学者认为:四库全书派(或四库馆臣⑥)之中存在些许分歧,而百科全书派学者之间亦存在着许多矛盾,某些矛盾甚至被认为难以调和⑦,故不赞同将这群存在分歧的人划入同一派别。但笔者认为;百科全书派本身就是由来自不同阶层的成员构成,反映出法国社会各种思想的杂糅。而四库全书派中,有人宗宋学、有人宗汉学,还有人提倡汉宋兼采,这恰恰是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执着于不同学术追求的真实写照。因此,百科全书派、四库全书派的提法完全成立,其内涵包括参与编写两书的所有学者。无论是未名列《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上的李友棠(?-1798),还是“狭义百科全书派”中不包含的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孟德斯鸠(C.L.de S.Montesquieu,1689-1755),只要在书籍编纂过程中贡献过自己的力量,留下了思想烙印,都属于该派之内。
    一、四库全书派与百科全书派编纂成员对比
    1、两派编纂成员所隶属的社会阶层对比
    《百科全书》的编纂成员构成较为复杂,涵盖公卿、贵族、官吏、学者、教士和平民等,分布在社会的多个阶层。按照撰稿人与统治阶层之间的亲密程度,笔者将之归为三派:显贵派、士绅派与平民派(见表1)。显贵派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是历仕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两朝要职的杜尔哥(Anne-Robert-Jacques Turgot,1721-1781)、孟德斯鸠男爵和霍尔巴赫男爵(Heinrich Diefrich,1723-1789),大部分是开明官吏和穿袍贵族⑧。士绅派则包括法兰西学院院士和各类社会名流,他们与统治阶层关系较为密切,例如:大文豪伏尔泰、路易十四的御医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以及法兰西科学院秘书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而生活较为拮据者则是平民派。相对于士绅派,平民派与上层统治者过从较少,以狄德罗与卢梭为代表。
    身份的差异决定每位编纂成员的著述环境和写作风格不尽相同。如前所述,他们之间存在种种分歧,看待事物的观点亦不尽相同,却有一点共性:他们的思想都是领先于时代的新观点。伏尔泰就曾这样形容杜尔哥:“我不知道杜尔哥到底想干什么,但那一定是某些新的和不同的事情”。⑨同时,编纂成员之间迥异的生活境遇也为《百科全书》编纂道路上的聚散分合埋下了伏笔,以卢梭为例。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原本作为《百科全书》重要撰稿人的卢梭开始与昔日同伴渐行渐远。1756年,卢梭与伏尔泰因“里斯本天灾”⑩展开论战。次年,卢梭认为狄德罗在剧作《私生子》中影射自己,徒生嫌隙。当然,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758年,卢梭与副主编达朗贝尔因《百科全书》第7卷中“日内瓦”条目交恶,一怒之下写就了传世名篇《致达朗贝尔的信》。他写道:“但愿人们不知道我同《百科全书》的编辑们有某些联系,不知道我曾为百科全书写过某些词条”(11),表达出与百科全书派割袍断义的态度。而达朗贝尔则用《致日内瓦公民让-雅克·卢梭》予以回击。由是可知,《百科全书》代表着不同等级的思想,是各阶层利益的杂糅(见表2)。来自不同阶层的撰稿人共同参与编纂工作,使这部旷世经典成为十八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思想的集合。
    


    


    四库全书派有360余人(13),与百科全书撰稿人的阶层构成不同,其编纂成员都来自官僚集团。尽管乾隆帝曾下旨征召并无官职的邵晋涵(1743-1796)、余集(1738-1823)、戴震(1724-1777)等“五征君”参与编纂,但旋即下旨:如五人在任上勤勉著述,进士出身者,准其与壬辰科庶吉士一体散馆;举人则准其与下科新进士一体殿试。此举无异于将他们纳入官僚序列,使之拥有了与纪昀等官员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基础。由是,无论永瑢(1743-1792)、纪昀,还是“五征君”,无一例外地汇聚在皇权的大纛之下编纂文献。因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者来自同一阵营一一拥护君主统治的官僚阶层。这种同一性的成员构成,使他们身上不具备百科全书派编纂集体所体现出的反抗性与两面性。那么,在对两派编纂成员构成进行比较之后,让我们分析一下各派的主导力量来自何处。
    2、两派编纂成员中主导力量的对比
    (1)百科全书派的主导力量
    狄德罗、达朗贝尔曾称《百科全书》团体为“写作共和国”(14),每位撰稿人都处于平等地位。然而,作为一个写作团体,仍需要一位召集人或旗手统筹规划,服务大众。如此重大责任谁可担当呢?是霍尔巴赫男爵?是他长期提供场地供狄德罗、齐纳布·格拉姆(Zenobe Theophile Gramme,1826-1901)等人定期聚首;是启蒙翘楚伏尔泰?是他运用自身几十年驰骋上流社会的惊人活动能力,为《百科全书》编纂事业保驾护航,积极联络第三国作为避难所;还是出资人布列顿?在狄德罗被囚于樊尚城堡的高塔之时,正是这位书商致信当局,才求得政府宽恕主编,使编书大业得以继续。然而,上述三位皆非百科全书派的灵魂旗手。谜底何在?让我们先欣赏一首诗:
    我是出色的百科全书派,
    我知道恶和善的分界,
    我跟踪效法狄德罗,
    什么全懂却不信一切。(15)
    这首流传于路易十五时期的讽刺诗,作者是一位耶稣会士。因狄德罗等撰稿人在《百科全书》中倡导宽容,反对迷信梦寐,使之与保守的耶稣会士产生了激烈冲突,二者就上述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然而,正是这位百科全书派的对手告诉我们:狄德罗才是《百科全书》的灵魂。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阿格索大人(Henri d'Aguesseau,1668-1751)所提出的“王室资助”、“学院主导”的建议,使《百科全书》保持了对王室和教会的独立性与战斗性;是他在长达十年时间里,忍受着拮据的生活,战友们的离去,苦心孤诣地编纂《百科全书》;是他婉拒了腓特烈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盛情邀约,顶住了国内反对派的疯狂进攻。基于以上种种,百科全书派的主导力量非狄德罗莫属。
    (2)四库全书派的主导力量
    与《百科全书》不同,《四库全书》编纂事业的核心从更高位阶统筹全局,但他对编纂工作的掌控丝毫不逊于狄德罗。既然《四库全书》编撰的源动力来自国家,其主导力量自然呼之欲出——高居庙堂之上的乾隆帝。在《四库全书》编纂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这位“十全老人”的心血。以征书过程为例:乾隆三十七年(1772),征书诏下,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图书征集运动全面展开。在图书采集的过程中,乾隆帝并非空泛的诏谕各省督抚、学政“通饬所属,加意购访”,而是时时鞭策他们“恪遵前旨,饬催所属,速行设法访求。无论刊本抄本,一一汇收备采。俟卷帙所积稍充,即开具目录,附折奏明”(16),随时掌握征书工作的进展。这一点在“两查马裕藏书”事件中反映得尤为明显。江南向来被称为士林渊薮,藏书逾十万者不可胜数,故乾隆帝格外留心该地区的征书动态。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传谕两淮盐政使李质颖,查访淮阳马氏家中典籍,设法借、抄其所藏古书善本,呈送京师。李质颖前往马家彻查后,所进书目共二百十一种。因淮阳亦属两江总督辖内,故两江总督高晋(1707-1778)也走访马家,所进书目凡一百三十三种。然而上述书籍多系近人著录,珍善之本尚不概见。乾隆帝审阅了二人呈送之书目后提出质疑:“马裕家夙称善于收藏,何所存仅止于此?”(17)严命高、李二人再访马家,终于觅得古籍三百七十种进献。乾隆帝不仅对征书极为重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装潢、审阅、核查等环节亦频频垂问,还曾下诏命令大臣编写书籍。清人朱彝尊所撰《日下旧闻》甚得乾隆帝喜爱,但此书却“详于考古,略于核实”。为此,乾隆帝趁修纂《四库全书》的契机,命于敏中(1714-1779)、福隆安(1746-1784)等人对《日下旧闻》存在的疏谬“逐一确核”,汇编为《日下旧闻考》,收入《四库全书》。由于乾隆帝对书籍征集、编纂的每个环节皆倾注心血,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编纂事业核心。
    通过对《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编纂成员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显贵派、士绅派、平民派共同构成了百科全书派,而四库全书派则来自官僚阶层。两派的主导力量分别是狄德罗与乾隆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