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李根蟠 参加讨论


    谈到这里,不妨把话题稍为扩展一下。
    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新历史考证学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在中国史坛的两个最重要的学派,并先后主导了中国史学,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影响至巨,给中国史坛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新历史考证学派研究理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新史料的发掘,强调“新学问”对“新史料”的依存关系。从王国维、陈垣到傅斯年、陈寅恪,治史方法各有特点,其共通点是利用各种不同史料相互对勘和比较研究,以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剔发根据单一的传统文献史料难以显露出来的意义。他们尤其重视考古资料的利用。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近代考古方法和治史观念的传入,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等考古文物资料相继发现,突破了以前治史单纯依靠传世文献的局面。王国维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地下之新材料”和“纸上之材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蜚声史坛,传统史学由此开了新生面。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非常重视考古材料。郭沫若高度评价王国维的成就,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他自己也着力甲骨文、金文的考释,并首次用之于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备受政府和学界的重视,进入了持续辉煌的黄金时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除了传统文献和考古文物外,还注意利用民族学等“活”的资料利用。恩格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利用摩尔根对北美易洛魁人调查研究的成果,复原人类的原始社会形态及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书中称仍然保持某种原始状态的后进民族为“社会的化石”,形象地揭示民族学(人类学)材料研究对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重大意义,为学界所广泛传引,影响至巨。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十分重视民族学材料的发掘利用。范文澜热情推荐刘尧汉利用民族调查材料写成的《一个彝族地区底社会经济结构在明清两代迄解放前的发展过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之一例》,风趣而耐人寻味地把利用来治史的民族学资料比作为生机勃勃的“山野妙龄女郎”,认为与她打交道可以打破诸佛菩萨的清规戒律,开创史学研究的新境界,这件事成了新中国史坛的一段佳话(范文澜:《介绍一篇待字闺中的稿件》,《光明日报》,1956年5月24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不同领域利用民族学材料治史逐渐蔚然成风。
    但经典作家对“活”材料的利用不限于民族学材料,而是包括现实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既往社会的所有“活”材料。我们在上文引述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话对此作了透彻的阐述。马克思是以“资产阶级社会”为例予以说明的。他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残片和因素包括两类,一类是过去遗留而未及克服的东西,另一类是过去只是胚芽而现在获得充分发展的东西。这两类东西都可供研究利用,不但可以据此“复原”一些具体事物的历史形态,而且可以“透视一切已经复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本人正是这样做的。他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是攫取剩余价值,以此反观前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作为剥削制度本质上也是对生产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只是占有的方式各不相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表现为利润;在封建制度下,剩余劳动表现为地租;在奴隶制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形式上无法区分,都表现为为主人的无偿劳动。由此可见,“以今证古”,其理至明,其用至大。
    在历史研究中利用仍然“活”在“现世”中前代遗物,以前不是没有人主张过,但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并在学理上作了透彻阐述的,恐怕没有别人了。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独具特色的极其重要的理论方法,为史学研究指出了重要途径和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其意义是限于古文与古物互证的“二重证据法”无法比拟的。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学者正在沿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引的这条道路继续前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史坛又出现了所谓“三重证据法”,这是“二重证据法”的推衍和扩展。它有好几个版本,纸上材料和地下材料之外的第三“证据”,或谓是民族学、民俗学,或谓是文化人类学,或谓是口述史料,或谓是实地调查材料(包括文书、实物和口述等)。它们都属于现世活材料的范畴,这些材料受到人们的重视,无疑与马克思恩格斯上述理论方法的影响有关。但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资料只是现世活材料中的一部分,口述史料、实地调查材料则是它们的载体,各种版本的“三重证据法”都没有完整地包容现世“活”材料的全部内容。相比之下,我觉得“考现”一词能够比较完全地包容各种现世“活”材料,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今证古”的精神。
    1942年在延安的范文澜同志学习毛泽东的讲话以后,十分兴奋地写出了《古今中外法浅释》一文,称誉“古今中外法概括了整个唯物辩证法”。我在学习中也深深感到“古今中外法”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库,应该更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