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慕尼黑出版的《阿提加的三一区和克利斯提尼的军队改革》一书的作者彼得·西韦特,在该书的结论中指出:他所进行的研究提供了与传统解释大不相同的有关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说法。他认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粉碎在各自居住地区称雄肆虐的民族贵族的势力,不是为了使公民彼此混合,也不是为了奖赏阿尔克麦奥涅斯家族的追随者,而首先是为了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能够迅速集合起来的军队,以便抵御邻邦的进攻,防止已被推翻的僭主凭借暴力卷土重来。像许多国家处于危机时期所做的一样,克利斯提尼也是为了提高防御能力而授予有战斗力的人很大的政治权利。 西韦特根据对留传至今的古代作家的记载以及考古所得的碑铭材料(其中包括五百人会议成员的名单)所做的分析,认为雅典城内的各个德艾斯是从雅典的中心向四周呈放射形划定的,城郊的各个德莫斯都是沿着通向雅典的道路两侧分布的。各个德莫斯大小不等,人数殊异,但每个地区部落、每个三一区就面积和人口而言,大体相等。每个三一区可提供约三百名重装步兵。三一区是组建军队的基层单位。所有三一区按一定顺序沿通往雅典的几条交通要道排列。这样,一旦进行动员,全雅典的应征者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在雅典的阿戈拉集合。而一个三一区内的各德莫斯(按他的计算,整个阿提加有139个德莫斯)中的应征者, 可以不走弯路而迅速进入雅典。 西韦特指出,五百人会议主席团内部三分之一的成员轮流值班的制度,恰好与每个地区部落划分为三个三一区相一致。 作者认为,像每种改革一样,克利斯提尼的改革,首先是为了摆脱急迫的危机。公元前506年粉碎几个城乡联合对雅典的进攻,公元前490年击败入侵的波斯人,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意义。 书中附有4幅根据上述中心思想绘制的颇为详细的地图。 P·J·罗德斯在《希腊研究杂志》第103卷(1983)上发表了对西韦特的专著的评论。他指出,如果作者的假说是对的,这本书将具有巨大意义。不过,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既有军事目的,又有政治目的。如果仅仅为了军事目的,那末就未必需要这样精心制定的制度。对于克利斯提尼来说,不可能优先考虑的是军队的易于动员。关于三一区是军队的基层组织(洛霍斯)的假设是值得注意的。不过,这样一来,对于后来很少有人提到三一区一事,就更加使人感到惊异了。罗德斯认为,不管怎样,西韦特的书使我们对克利斯提尼及其部落制度加深了理解。 在西德出版的专门发表古代史方面的文章的《历史》杂志,在1984年第3 期上刊登了F·J·弗罗斯特的论文,题为《克利斯提尼以前的雅典武装力量》。文中列举了近年来涉及克利斯提尼改革与雅典的武装力量之间的关系的一些著作。西韦特和A ·安德鲁斯假定在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前在雅典存在过建筑于四个民族部落基础上的武装力量,随着在政治方面十个地区部落取代四个民族部落,军事组织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持相反意见的则有亨利·万·埃芬特列。他在1976年发表的《克利斯提尼和动员措施》一文中,认为在僭主政治末期,在雅典没有任何真正的战斗力量。弗罗斯特本人则认为,可以同意近来的一些著作中表述的观点,把克利斯提尼的改革看成是危机时期的立法,旨在动员一支民族的军队,而且所用的是某种合理的方法,不同于庇西特拉图家族曾经使用过的动员方法,即答应授予战争的参加者土地。 看来,关于克利斯梯尼改革的目的及其改革前后雅典的军事状况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这种争论无疑会加深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