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辨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 马润青 参加讨论

附带说明一个问题。摩尔根为说明东半球谷物和谷物种植晚于牲畜的饲养,提出一个语源学上的证据:在雅利安语系中,牲畜的名称彼此相同,而农作物的名称则彼此不同。意思是说,原来生活在中亚、印度的雅利安人,后来有一部分迁移到欧洲。于是,在雅利安语系中,中亚、印度和欧洲家畜的名称还是相同的,说明他们在分开以前就开始饲养牲畜;而欧、亚地区的农作物的名称却总是互异的,说明他们在分开时还不会从事农业,学会从事农业那是在此以后的事,所以栽培作物的名称也就不一样。如果说中亚地区饲养牲畜的同时已经有了谷物的种植,甚至说中亚某些地方原始农业要早于家畜饲养,那又怎么解释欧亚两地的家畜和农作物名称上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摩尔根这一证据,并不足以说明中亚所有雅利安人的动物饲养早于作物种植。第一,摩尔根这个论断是从蒙森著作中的一段话推论出来的。德国历史学家蒙森在《罗马史》一书中,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牲畜的名称相同,推论出这些民族彼此尚未分开以前便已饲养牲畜了。他还说:“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是否已经存在农业,我们还没有肯定的证据。从语言上来看,颇倾向于否定这一点。”(转引自《古代社会》第21页)蒙森关于雅利安人的牲畜饲养早于农作物种植的论断是从语源学上推论出来的,他所谈的不过是一种带有探索性的“倾向”意见,而不是结论性的断语。可见,摩尔根以此为论据,并不是言之凿凿的。第二,即使蒙森这一推论是正确的,也得不出在东半球“临近于中级野蛮社会快结束时才知道种植谷物”的结论。如果说语源学上这种现象确实反映了雅利安人的真实情况,那也只是说明从事游牧的雅利安人是如此,并不等于说中亚从事农业的雅利安人也是如此,更不能说明东大陆的其他种族或部族也是如此。所以不能以局部地区从事游牧的雅利安人的特殊情况,得出整个东大陆野蛮中期还不知有谷物的一般结论。第三,事实是最雄辩的,中亚的历史事实推翻了上述结论。现在历史学界确认,中亚从事游牧业的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中期瓦解外迁,先后迁移到南亚、伊朗高原、小亚西亚,甚至欧洲,还有一部分可能迁到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事实上这已经是中亚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以后的事了,也是中亚形成两种不同的游牧经济和农业经济以后的事了。由此观之,野蛮时代中期的中亚雅利安人已经种植谷物,甚至还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建立了和游牧经济并列的农业经济。摩尔根提出的上述论据是不符合雅利安人历史事实的。
    
    既然中亚的雅利安人在野蛮时代的中期,或更早一些时期,就已经有了农业,并且主要从事农业的雅利安人已经建立了农业经济,形成农业部落。那么,游牧部落和“其余野蛮人群”之间的交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起初,交换是在部落内部进行的,是偶然产生的,交换产品的数量也是很少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斯说:“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人多,而且也不相同。同其余的野蛮人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而“自从游牧部落分离出来以后,我们就看到,各不同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它作为一种经常制度来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第157页)于是, 交换就由部落内部的交换发展到部落之间的交换。值得提出的是,据考古发掘表明,在中亚青铜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马骨。雅利安人驯养了马,可以用它驾车、驮运、搬迁、乘骑放牧,这对游牧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使游牧的雅利安人能够在广袤无际的草原上驰骋放牧,而且人民还可以利用马匹、骆驼、牡牛等作为运输工具,到很远的地方去从事贸易活动,用自己生产的羊毛、皮、肉类、乳制品和骨角等去交换其他部落的粮食、衣物、武器等,从而扩大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
    部落之间的交换,开始还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而是由部落酋长代表部落氏族进行交换。当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财产以后,交换就不仅是由氏族酋长代表氏族进行交换,而且开始发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个人之间的交换愈来愈占优势,后来终于成为唯一的交换形式,交换手段是以牛作为等价物的,牛在交换中被赋于货币职能充当最初的货币使用。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交换的发展,反过来,交换的发展又成为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青铜工具的出现,使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着原始社会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在青铜工具的推动下,畜牧业和农业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生产品出现了剩余,其结果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人们可以积蓄剩余产品,并利用积蓄的剩余产品去进行交换;另方面,有了剩余产品,就使剥削成为可能,但它也仅仅是提供产生剥削的可能而已,由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其他条件。当生产发展后,需要吸收新劳动力,把战争中掳来的俘虏变为奴隶就是这样的条件。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奴隶制——家长奴隶制。当然刚刚出现的奴隶还是少量的、零星的现象,还不是社会制度中本质现象,就是说,还没有最终形成奴隶制。所以,恩格斯说:“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使人类在由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大道上迈出了第一步。按摩尔根的说法,雅利安人“最先脱离了野蛮状态。他们实质上是文明的建立者”。(《古代社会》第35页)恩格斯说的“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即是说,从事游牧的雅利安部落最先脱离落后的野蛮状态,开始从野蛮状态向文明社会——阶级社会过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