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辨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 马润青 参加讨论

多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50年代,有人曾对这种看法提出过异议,但未深入展开讨论。至今,这种提法仍颇为流行。他们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说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以及原始人群分化成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刘佑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哲学研究》1981年第5期),也有的说“畜牧业大概已从农业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刘华泽等编《中国古代史》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我们认为,这种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说成是畜牧业和农业、或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工的提法是不确切的,须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讨论。
    
    恩格斯说:“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单行本,第157页,以下凡此书引文只注明页码)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恩格斯说的“其余的野蛮人群”究竟是指什么?从恩格斯论述的前后文来看,他把当时亚洲出现的游牧部落称为“最先进的部落”(第157页),稍后,恩格斯又指出,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 “我们也看到了游牧民族和没有畜群的落后部落之间的分工,从而看到了两个并列的不同的生产阶段,也就是看到了进行经常交换的条件”(第163页)。 恩格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了“没有畜群的落后部落”和“其余的野蛮人群”两个概念,意思是说,“野蛮人群”就是指“没有畜群的落后部落”。正是这种“先进部落”和“落后部落”之间的分工,构成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从而形成了进行经常交换的条件。
    那么,能否把“没有畜群的落后部落”理解为农业部落呢?不能。因为农业部落的形成,标志着农业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出现了,它是锄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的结果,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农业部落相对游牧部落来说,也是一种先进部落,它不可能是比当时游牧部落更落后的“野蛮人群”,可见,“其余的野蛮人群”只能是那种采集和渔猎相结合的更为落后的原始部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先进的游牧部落和落后的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
    显然,那种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说成是畜牧业和农业,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工的提法,不大符合恩格斯的原意,并且容易引起误会,使人容易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解为游牧部落是从农业部落分化出来的,或者是同一原始部落同时分裂为两个部落: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事实却不是如此。
    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不是指和农业部落的分离,意思是说,游牧部落不会是按照落后的原始部落发展到农业部落,然后再从农业部落分化为游牧部落的顺序发展来的,也不是说,同一个原始部落一分为二,在同一时间里,一部分发展为农业部落,一部分发展为游牧部落,而是说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以采集和狩猎相结合的原始部落,因自然条件的不同,逐渐走向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一些原始部落在适于畜牧的地方,由采集和狩猎相结合的经济,经过驯养家畜和以放牧为主的阶段,逐渐过渡到单纯的游牧经济。一条是另一些原始部落在适于种植作物的条件下,由采集和狩猎相结合的经济,经过植物栽培和以种植作物为主的阶段,逐渐过渡到农业经济。中亚的雅利安人部落和西亚的闪米特人是前一种典型,中国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和西大陆印第安人部落是后一种典型。
    首先,游牧经济由狩猎发展而来。早期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食物来源很不稳定。因此,原始人的采集、狩猎和捕鱼等生产活动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不是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的。在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出现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随着弓箭的广泛使用,狩猎业便迅速地发展起来。狩猎效率有了显著提高,狩猎对象也增多了,就连经常威胁原始人的大型凶猛动物也成了狩猎对象。从此,人们的猎获物便日益丰富起来,并且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食物。然而,不管狩猎经济有多么大的发展,但是作为狩猎业总是带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它还不能脱离采集业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新石器时代,由于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具有巨大杀伤力的两面刃箭头的大量采用,使狩猎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在一些便于狩猎和野兽较多的地方,人们便由游猎生活开始进入到较长时间的居住在一个地方从事狩猎活动,这种相对定居生活就为后来驯养家畜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在猎获物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捕获到的一些活的幼小动物,有可能先把它养起来,或者把捕获到的活的凶猛野生动物杀掉,把那些温顺的动物暂时保留下来,这就是驯养家畜的先驱。开始被驯养的野生动物往往失去繁殖能力,正象现在动物园中刚刚被圈养的野生动物不能繁殖一样。经过一段驯化过程,它们才逐渐恢复和增强其繁殖能力。最初,动物的驯养还是小规模的,只是采集和狩猎经济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成分。人们最早驯养的动物是家羊(参见孔令平:《公元前64年墨西哥盆地的定居农耕文化》,《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5期)其次是狗、猪、山羊和牛等。家畜的驯养,可以向人类提供大量的肉、乳等食物,以及皮、毛、骨角、脂肪、腱等生活资料,使人类能获得较为稳定的生活来源。公元前3000年末到2000年初,中亚北部阿凡纳羡沃时期的雅利安人部落已经驯养牲畜,繁殖牛羊,驯化了狗,但并未放弃狩猎业,他们是定居的狩猎和畜牧者。随着家畜驯养的发展,狩猎经济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到公元前2000年中叶,安德罗诺沃文化阶段,雅利安人已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定居放牧活动。他们的原始畜牧业比阿凡纳羡沃时期有了较大发展,狩猎经济已不存在。这里不仅发现了许多羊骨、牛骨,而且发现了马骨,以及石制锄头,马鞍型磨骨器,还有小麦茎和麦粒。这时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农业还没有最后分离。只是到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最后阶段,即公元前2000年末到1000年初,才由小规模的动物驯养发展到大规模的动物驯养,出现了以大规模畜群驯养和繁殖为特征的畜牧业经济,于是在一些水草丰富的天然牧场,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放牧牲畜的游牧部落,游牧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游牧部落逐渐从更原始、落后的部落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人类最早的社会劳动大分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