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我国首届美国历史国际讨论会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陈海宏 杜凤山 参加讨论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8月1日至5日在威海市举行。 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有关美国历史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还举行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7届年会。会议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 烟台师范学院联合筹办,并得到山东省政府、省教委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内外的120 多位学者参加这次盛会。来宾中包括老一辈革命家、原外交部长黄华,以及美国的著名学者乔西·艾普尔比、杰罗姆·斯蒂芬、卡伦·奥伦和詹姆斯·格林等。在大会期间,黄华同志就中美关系的由来和发展作了重要报告,张友伦会长总结了学会三年来所进行的工作,国内外代表就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以往仅从经济角度讨论现代化不同,这次讨论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和史学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情况如下:
    1.美国现代化与经济。代表们从经济管理、政策实施、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转到以往很少有人注意的美国现代化的本源、市场、农业、城市和郊区等具体的领域,并与我国的实际相联系。张少华(北京大学)就美国现代化的本源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汉密尔顿的鼓励发展商业和制造业的思想和行动表明,他是美国早期工业化的积极推动者,是他最早提出了美国工业化的思想。武文军(兰州市委)介绍了美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历史的演变和经验,分析了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借鉴这些经验,从而推动中国市场机制的形成。在讨论中,农业现代化问题占了很大比重,严维明(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通过对19世末至当代美国经济发展及美国政府对农业各项政策的分析,得出结论:农业现代化是美国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美国的国家现代化。他进而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决定于农业的现代化。杨宇光、姚椿龄(复旦大学)首次研究了农业现代化中的“融资”问题,认为美国家业现代化之所以能很快地发展,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增加得较多较快是一条重要经验。董继民(山东师大)对城郊型农业和美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城郊农业不仅对美国整个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起了带头作用,而且对于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城市化是代表们关注的又一领域,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史明正介绍了美国城市史学的发展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美国城市变迁的情况。黄柯可(世界史所)和孙群郎(东北师大)通过对东西部城市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现代化过程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东北师大的王旭、郭立明和王玉华还对美国局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郝克路(天津外语学院)把视角从城市转到郊区,在对美国战后大都市人口及工业、商业等从城区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分析后认为,美国大都市的发展正从传统的密集型结构向松散型结构过渡,都市人口呈下降趋势。除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当代及未来的美国经济发展。李红梅(哈尔滨师大)分析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其成败得失。张敏谦(首钢研究所)着重分析了克林顿上台后制定的经济政策,预测在此政策指导下,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看好。
    2.美国现代化与政治。代表们就美国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决策,如何干预经济、政治体制对经济的发展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对于政治是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因素这一点达成共识。王淑丽(烟台师院)剖析了1900年至1917年美国政府对铁路、交通和托拉斯实行的干预措施,指出这些干预措施一方面使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所扩大,另一方面使联邦政府放弃了对经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确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阶段,是对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关系的调节和平衡。万松玉、孔凡保(河南大学)研究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制政策,认为这是政府介入和改变美国市场经济的自然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垄断形成时期市场出现的混乱现象,使失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走上正轨,缓和了社会矛盾。并指出:这种做法对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具有借鉴意义。黄贤全(西南师大)则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入手,认为这项改革使政府能克服论资排辈和官僚作风,集中一批既有渊博知识、又有丰富行政管理才能的专家队伍来治理国家。美国学者卡伦·奥伦(Karen Oren)介绍了美国政府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公民对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诉讼的情形。在美国的党派政治方面,张兹署(河北师院)认为:两党制度能有效地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能通过竞选等形式把群众分别聚拢在两大党周围,确保政权牢牢掌握在资产阶级中。李融(九江师专)则专门分析了美国选民历次大选投票率低的原因,不乏珍贵的史料,观点新颖。此外,一些学者还就美国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进行了研究。梁茂信(东北师大)论述了战后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黄安年(北京师大)专门对1935年“社会保障法”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法案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这种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起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保护器”作用,是稳定社会的“安全阀”,协调各利益集团矛盾的“调节器”。龚道明(北京师大)对尼克松的“家庭补助计划”的出笼、内容和夭折作了研究。上述研究大大拓宽了原有研究的范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