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中体西用”、“进化论”到“阶级斗争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是对近代科学文化的一种主动选择。这种目的性很明确的选择表明了中国社会为了救亡图存,自立自强对近代科学文化的一种认识。在这选择过程中,中国社会丢掉的不是“伦理学”,而是近代科学理性。 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所掀起的18世纪的启蒙思潮其核心内容有两个。其一是传播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理性。这种科学理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证分析的科学方法,二是平等、质疑、批判的科学思想。其二是提倡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社会法治体制,宣传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前提和相关制度保障下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这种社会契约论正是用科学理性构建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产物。 “《法国百科全书》便致力于造就和确立这种结盟。它第一次有意识地把知识看作是一种社会功能。并宣称知识只有以健全的社会组织为前提才能发展。所有政治和社会的事业都必须站在这个基础上,只有通过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才有可能复兴。”“艺术同科学的共同点在于,艺术像科学一样,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在艺术里,人们应该让自然赋予我们的灵光来指引自己。”[19](P263,274-275) 这些论述表达了一个思想,近代科学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提供了物质生产力,而且提供了思想基础。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在他(指牛顿)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决定着西方思想、研究和实践方向。”[20](P222) 近代中国社会在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中,向西方主要是学习了两点,先是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即所谓的西用。甲午惨败之后,又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生存竞争”的生物进化论作为强国的思想武器。丢掉的正是近代科学文化的“核心理念”--实证、质疑、平等、批判的科学理性,而不是丢掉“伦理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两周思想是将政治、伦理和哲学相结合,以历史哲学、伦理哲学的形式和神学相分离。从此,对自然万物万象的认识和知识都是用“观物取辨”和“技进于道”的方式,用以论喻政治人事变迁和道德伦理规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道德伦理遗产。这种历史积淀往往决定了中国社会对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不同认识和取舍。因此,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深厚、丰富的道德伦理遗产已成为立国之本。这使中国社会很难接受一种新的道德伦理体系,也没有紧迫的需要和兴趣去了解。从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向在农民革命战争中建立起来的革命道德的转变,就如从进化论向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有其历史、逻辑、理论内容上的必然性。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精英和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深感中国道德伦理遗产的积淀太过厚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走出中世纪,走向世界强国之林。因此,如何打破厚重的传统道德伦理束缚,成为当时社会思想解放的一个重大难题。“物竞天择,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没有任何道德伦理束缚,不仅能激励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的奋发图强,而且成为冲破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束缚的利器。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丢掉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伦理学,这不是严复的误译,也不是中国社会的误读,而是一种急则治其标的主动选择,真正丢掉的是近代科学文化之本的科学理性。虽然缓则治其本,但是剧烈、持续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使中国社会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来补近代科学理性启蒙的这一课。 由于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契约准则被丢掉,近现代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始终缺乏一种法治结构的社会基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是以一种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对社会契约的观念始终很淡薄,社会要求建立法治秩序和结构的努力始终很微弱。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根本缺失,就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全球化过程中丢掉科学理性的结果。 原文参考文献: [1] 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N].文汇报,2005-1-10-(12)。 [2] 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J].历史研究,1983,(1):25-36. [3] 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 [清]张廷玉。意大里亚传[A].明史(32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 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 [7] 邢兆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