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值得重新体味的清民之际的“封建”观(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冯天瑜 参加讨论

清末民初是“封建”演为近代史学术语以后作为新名在中国使用的第一阶段。其时所用新名“封建”,既远衔古汉语义,也切合西义,在概念上都保持了前后一贯。清民之际学人议“封建”,较少从社会经济立论,而多从政制角度着眼,认为中国的西周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日本中世及近世的武门柄政颇相近,其共同特征是:封土建国、领主执掌封地、世袭贵族执政、国家主权分散,与秦汉以降实行的帝王君临天下、土地自由买卖、官僚考选产生,由非世袭的流官制、郡县制所确保的中央集权政制恰成对照。
    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大体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人的封建观。他们论“封建”,当然有深浅之别,却有着基本的相似之处:既不坐井观天、固守本义,又不尽弃本义,妄意引申,而是遵循概念演化的合理路线--坚持古今义的既因且革、中西义的兼容并包。如此重构再造之新名“封建”,其外延不仅指殷周政制,也涵盖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同类政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形态的共名。这种封建观较好地实现了历史继承性与进步性的统一,又初步达成中国传统史学概念与西方史学概念的通约与整合。然而,清民之际的论者,还缺乏深广的学术准备,尚未能全方位考察社会形态,尤其缺乏经济的、社会结构的分析,故其封建观在理论上尚显单弱,不足以抵御后来兴起的强势的泛化封建观的挑战,故在20世纪30年代以下,逐渐隐退于主流之外,然其蕴藏的合理精义,值得我辈认真体味。
    注释:
    ①参见其1906年发表的《[民报]发刊词》、《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等文。
    原文参考文献:
    [1] 钟叔和。日本杂事诗广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 黄遵宪。日本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严复。社会通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Z].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孟庆鹏。孙中山文集[Z].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