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际局势走向如何?8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分裂。对当前国际局势如何概括,沈学善认为:总体上说,中美苏三极格局为中美日俄德五极取代;冷战结束后,形成了动荡不安、多元化、各种模式并存的世界。当今之所以动荡不安,主要是因为,原来在有序的雅尔塔体系内,美苏起着抵制作用,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矛盾未能暴露出来,主要矛盾掩盖了次要矛盾。苏联解体后,原先为两个超级大国所抑制和掩盖的诸多矛盾如:民族纠纷、领土争端等显露出来,因此,旧的热点没有完全消除,新的热点又起。但是,当今世界动荡的特点与60年代不同,动荡地区虽然广阔,但一般为地区性内部的矛盾,多为有限战争,且意识形态淡化,民族、部族、种族、宗教矛盾激化,不大可能发展为世界大战。今后可能发展的趋向:第一,西方大国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大大加强,西西矛盾在增加;第二,独联体与东欧局势渐趋平稳,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加大;第三,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影响增大,但多数国家一时经济赶不上来,内部矛盾难以解决;第四,世界范围的民族、部族、宗教、领土纠纷将在较长时期中困扰着世界人民;第五,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继续发展。 关于俄罗斯局势的走向,叶书宗、姚海认为,俄罗斯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现在和潜在的政治矛盾甚多;经济隐入困境,人民生活得不到提高;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正在壮大,离心倾向不断发展。这些难题令叶利钦大伤脑筋,叶利钦未来的政治命运如何,取决于这三大问题的发展结果,尤其是取决于能否尽快扭转经济恶化的局面。同时又要注意到俄罗斯是一个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基础较好,资源丰富,若是渡过难关,政策对路,仍不失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政治大国。 五、怎样发挥当代史的社会功能?沈永兴对此认为,史学需要面向大众,当代史尤其如此;封闭在象牙塔中只能导致萎缩,应该在怎样传播知识,发挥借鉴功能为现实生活服务方面多作文章;一些自然科学家毕生献身于科学技术普及事业,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史学工作者同样应该面向老百姓,做些普及宣传工作;史学著作需要改变过去干巴巴、缺乏趣味性的老面孔,史学工作者应当撰写出更多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历史题材作品,从小培养学生对史学的兴趣,扩大历史学的影响,进而壮大史学工作者队伍。不少同志赞同这一看法,一些同志还提出了撰写当代史普及读物的设想。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杨成竹、张脉强认为,激发学生对当代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呆板的满堂灌的说教,他们各自谈了本校讲授当代史这门基础主干课的体会,介绍了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的做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 六、当代世界史研究的问题。与其他断代史、专门史比较,当代史的研究相当稚嫩,现有的不少成果停留在教科书水平上。突出的问题有:①研究的专题尚不深化;②课题依然较为陈旧;③研究的手段相对落后。已出版的教材尚存在一些缺陷,较为突出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他方面内容相对薄弱,某些章节描写太细,如对八一·九事件的介绍过于具体,占用了较多的篇幅。 总之,当代史的研究征途维艰,需要一代史学工作得为之献身。今后以至较长一段时间在探讨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扎扎实实做些基础工作,加强资料的编辑整理,力求在专题研究上取得突破,从而充足底气,丰满羽翼,让当代史的研究健康迅速地向前发展,真正成为世界史学科的后起之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