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19世纪30、40年代罗伯特皮尔改建保守党,也对两党制度与英国政治稳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例。它反映了在近代英国政党制度下,统治阶级上层为了其阶级利益和个人利益,主动接受改革意识并扩大政党的阶级与社会基础的过程。众所周知,1830年以前托利党是土地贵族和英格兰国教的党,且在半个多世纪中是执政党。然而,由于第一次议会改革期间的惨败,30年代初托利党在两院的余党只有150人,且政党分裂、士气低落,皮尔在他作为领袖的16年间(1830-1846年),为了使自己能从一个反对党的领袖逐步转变为执政党的首相,为了使土地贵族适应新的工业化的形势发展,使托利党不至于成为一个只代表人数递减且不断衰落的社会阶层,他从名称、纲领及组织成份对托利党进行了改建。皮尔并没有否定托利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只是把1830年前的托利党视为一个相对狭隘和教条的党,只是根据英国工业化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根据托利党和土地贵族在新形势下的利益所在,进行了政策转变。他所做的第一点是使一个反改革的政党接受了改革意识:1832年改革法案刚一通过,这个兰开夏棉织业巨头之子就于1833年2月在下院中公开声称“改革是最终而不可更改的决定”。(22)1834年他又采用向塔姆沃斯选民演说的形式“向英国人民表明,称为保守党的政党已准备进行稳健的改革”。(23)在实践中,他以反对党党魁的身份坚定地支持了辉格党的济贫法、市镇自治法等社会改革法案。保守党对改革意识的接受为它从城市选区中争取中产阶级的选民打下了基础。他所做的第二点是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为了适应城市居民增大而乡村人口相对减少,新兴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而土地贵族相对减弱的新形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保守党必须接纳中产阶级、乡村士绅等社会阶层。1837年前后皮尔到伦敦、格拉斯哥等工商业城市中多次进行演说,声称“我们决不会因任何利益与中产阶级划分界线”。(24)上述政策转变对保守党的壮大发生了显著的作用,1837年它在下院赢得了313席,1841年增至373席,以80席的多数获得了执政党地位。对1841年保守党的胜利英国历史学家盖斯说:“这个胜利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中产阶级的智慧和中产阶级的选民”。(25)这样,该党两次获得了重返执政党地位(1835、1841-1846年)的机会,皮尔也因其政绩被尊称为“现代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和废除谷物法、建立土地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联盟的伟大首相。 皮尔的新保守主义延续了很久,从保守党方面来看,1868年德比和迪斯累里能主动启动议会改革、扩大保守党与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上层的联系,正是追寻着一条与皮尔的观点和方法相似的路线。在辉格党一方,随着1859年年轻而杰出的皮尔党人格拉斯顿因重视个人参政机遇而进入辉格党帕麦斯顿内阁,新保守主义向辉格党渗透,甚至直到1868-1874年,1880-1885年格拉斯顿担任首相时,其经济政策仍留有皮尔党人的影响。 总而言之,近代英国在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一直保持了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尽管今日的英国已失去维多利亚时代的风采,不再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它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它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贡献毕竟是不可否定的。 注释: ①⑧蒋孟引《英国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400页。 ②⑤王觉非《英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南京大学1989年版,第173、127页。 ③④Austin Woolrych,England without a King 1649-1660,伦敦1983年版,第5、9页。 ⑥Robert,M.Bliss,Restoration England 1660-1688,伦敦1985年版,第9页。 ⑦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1991年版,第174页。 ⑨E.J.Evans,The Forging of the Modern State,伦敦1989年版,第385-388页。 ⑩(11)(13)(16)E.J.Evans,The Great Reform Act of1832,伦敦1983年版,第3-6页、第20页、第33页、第43页。 (12)E.P.Tompson,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伦敦1981年版,第163-168页。 (14)Asa Briggs,The Age of Improvement 1783-1867,伦敦1982年版,第243页。 (15)据统计,改革前英格兰威尔士成年男子的1/8和苏格兰的1/125拥有选举权,改革后分别增至1/5和1/8,见Keith Robbins,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The Mahing of a Nation1989年剑桥版,第99页。 (17)(23)Sir llewellyn Woodward,The Age of Reform 1815-1870,牛津大学1987年版,第171页、98页。 (18)John K,Walton,The Second Reform Act,伦敦1987年版,第16页。 (19)H.J.Habakkuk,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剑桥1979年版,第6卷,第353页。 (20)Frank O'Gorman,The Emergence of the British Two-Party System,伦敦1982年版,第Ⅹ、Ⅺ页。 (21)Ian R.Christie,Wars and Revolutions;Britain 1760-1815,伦敦1985年版,第199页。 (22)(24)(25)Adelman Paul,Peel and the Conservative Party朗曼(伦敦)1990年版,第9、11、9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