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海洋与近代以来的国际政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孙宝珊 参加讨论

战后40多年来,海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日益深化和完善,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出现一个全球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掌握制海权的美国,是海洋开发的激烈竞争者。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开发海洋计划,1966年政府又颁布了《海洋资源与技术开发法》。从1961到1973年的12年间,美国为发展海洋科学与开发的拨款,由2,216万美元增加到6.7190亿美元,递增近10倍,到1977年,“用于海洋研究的经费已超过用于防务的费用而居首位。”(杨殿荣编:《海洋学》,第14页)同时海洋开发的产值也相当可观,仅1968年它就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00亿美元左右。80年代前期,美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年均收入约近10亿美元。90年代,美国海洋经济的产值将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目前美国在海洋开发的许多领域里都居领先地位。如:1978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科学卫星,用来搜集海流、潮汐、波浪和海水温差等方面的重要资料;1980年美国制定并实施锰结核开采法,现已拥有日采5,000吨的开采设备和日加工50吨的锰结核试炼厂;美国于70年代末就在夏威夷海面利用海水温差发电首次试验成功,1982年又在瓦胡岛建设了岸式和海上试验电站各一座,功率均为4万千瓦;1985-1990年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共建立了4万公顷左右的“海上农牧场”;海洋石油开采最早开始于美国,其探测和采掘技术一直保持先进水平,花了16年时间,在阿拉斯加州的普鲁德霍海湾找到了大油田。在目前世界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达8亿吨中占有较高份额。在人类进入海洋开发关系到粮食、原料、能源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于1982年通过了《海洋法公约》,确定了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为核心的海洋新秩序,使各沿海国家获得的海洋国土占海洋总面积的35.8%,美国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增加了相当于其陆地领土的2/3,成为全世界最大受益国。但它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依靠强大海军作后盾,仍妄图掠取更多的公海资源与未来的生存空间,故而不仅拒绝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签字,还拒绝承认公平开采公海底层资源的国际协定的法律效力,并准备从航运、资源、军事利用、污染清理、海岸带和大陆架开发等多方面垄断海洋,借助海洋的增值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海上威力,以便在由东西南北关系构成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
    2. 战后苏联海上力量的不断增长并能在海洋中同美国抗衡
    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实力有限,只得推行近海防御战略,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海上防御力量。但它对美国称霸海洋耿耿于怀,决心打破美国独掌制海权的局面。60年代苏联开始实施远洋进攻战略,建造直升机母舰和大型导弹舰艇。70年代,苏联利用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而执行战略收缩的机会,大肆扩充军备,推行全球战略。从1965至1975年的10年间,苏联在造舰方面比美国多化了50%的经费,建成舰艇的数量比美国多4倍,终于把海军建设成一支拥有45万官兵,400余万吨舰只,1,200多架飞机,900多枚弹道导弹的海上武装力量,并编组4个舰队,其部署是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的北方舰队,以加里宁格勒为基地的波罗的海舰队,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的黑海舰队和以海参崴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同时派遣出地中海常设分舰队和印度洋分舰队。苏联还经常把舰队驶入加勒比海和南美洲海域,甚至到美国东西海岸游弋。苏联海军在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方面都能与美国海军抗衡,同时在攻击潜艇等领域取得对美国的相对优势,拥有各类潜艇共323艘,其中战略潜艇63艘。核潜艇的出现,使苏联海军具有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绕地球航行一圈的能力,这既能完成水下战略攻击,也能完成水面上的各种战斗任务。苏联有关人士得意地说,世界海图上难以找到苏联舰只航行不到的地方。苏联海军的战略任务是:战略攻击,摧毁敌海上力量,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和保卫自己的大洋交通线,支援陆上作战和支持国家对外政策。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被迫承认战后以来首次遇到竞争对手,它能“限制美国使用海洋的自由,苏联的弹道导弹潜艇已经威胁着美国的工业心脏区。使用这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攻击潜艇,苏联可以切断美国的海上交通线。”(〔美〕米勒著:《美国海军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17页)于是美国大力扩充海上军事力量。80年代前,美国海军增加了62艘水面舰只,22艘攻击潜艇,其中有6艘攻击能力极强的俄亥俄级三叉戟导弹潜艇,两个航母战斗群。苏联随即调整和充实其海军发展规划,加速建造重型“第比利斯”级核动力舰母,继续建造“毒蜘蛛”级轻型导弹护卫舰和最快攻击型核潜艇数量,以增强海上核报复能力。“完善潜艇、水面舰只、航空兵和海岸部队导弹武器的过程,目前还在继续。”(〔苏〕戈尔什科夫著:《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37页)总之,前苏联当时拥有的海上实力,使它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均能掌握一些海洋区域的制海权,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海洋强国。
    3. 当今海洋强国依然致力于扩张自己的海上势力
    苏联解体后,世界向多极格局演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国在陆地的竞争付出代价大,获取成果小,而海洋和太空却成为它们施展本领的重要场所。太空竞争以军事用途为主,产生物质价值很少;而海洋则不然,它除了具有极为重要军事战略作用外,还是一个巨大的物资宝库。因此,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加快扩充海上实力的步伐。它们正在各个海域争夺地盘,一个多极化的海洋格局正在出现。
    80年代以来,国际裁军斗争涉及到各个主要军事领域。除了核武器之外,裁减常规军备,禁止生化武器和太空武器的斗争日渐突出,通过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海基发射的核武器和海军规模与武器基本没有削减。美国甚至带头表示不愿谈判裁减海军。法国海军近几年发展迅速,1988年动工建造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并已拥有两艘航母和相当数量的核潜艇、驱护舰和海上反潜巡逻机等配套装备,力图跻身世界强国的前列。英国海军装备精良,服现役的有3艘“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其他各种海上作战设施齐全。英国宣布,到90年代中期陆军将削减4万人,空军削减1.4万人,而海军仅减少8,000人,这表明英国要继续维持海上作战的进攻能力。日本海上自卫队目前拥有各种舰艇161艘,26.4万吨,飞机257架,兵员4.2万人,承担着保卫日本1,000海里航道安全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空中保护之责,因而日本军方强烈要求建造航母,以提高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发达的海洋国家之所以争先恐后地扩建海军,是因为国家海上威力最根本的要素是海军,它的强大是促成一些国家进入或重返世界强国行列的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人口增加,环境恶化日趋严重,陆地易于开发的资源日益减少,加剧了人口与经济的矛盾,导致人类对海洋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许多海洋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做为各自的基本国策,制定各种开发“蔚蓝色”地域的战略。各国在实施具体开发计划的过程中,对最有利的开发区域的占领、海上开发基地的建设和运输航线系统的安全,都需要本国海军舰队的支持。因而在未来开发海洋中的争夺仍然是激烈的,而优胜者当属拥有强大海军的一方。
    对于当代世界各国来说,海洋是相互交往的通道和发展经济的资源宝库;而对一些军事大国来说,海洋还是布置其战略武器的天然基地,与陆地基地相比,它具有流动性和隐蔽性的优点,保证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具备第二次打击的能力。由此可见,不管是出于保持军事威慑力量的需要,还是确保海洋经济部门的发展,或是作为政治斗争的筹码,都要求海洋国家拥有由海洋高科技、先进海洋运输工具、功能齐全的港口和装备现代化的海军构成的综合海上实力作后盾,总之,发达国家对海洋的争夺将是长期的。海洋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及演变的影响力将日渐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