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880-1914年埃塞俄比亚幸存的原因(2)
三、埃塞俄比亚人民有着捍卫国家独立的坚定信念和光荣传统 埃塞俄比亚人民笃信基督教,他们深信万能的上帝注定他们会生存下去,在他们的意识中,深藏着一种把上帝看成是国家命运主宰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大大加强了他们反抗一切欧洲蚕食和侵略的决心。面对侵略者,他们总是勇敢地为祖国而战。 早在大瓜分以前,英、法就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殖民渗透和侵略。1867年底,英国发动了侵埃战争。在此之前,西奥多二世皇帝就已预料战争之不可避免,他对部下说:“我不信仰强权,只信仰上帝。上帝说,只要你有决心,就能推倒高山……我早在卡梅伦(英国领事--笔者注)身上就看出他们不是真正的朋友。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在战场上决定命运吧!”④在抗英战争中,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为后继者作了榜样,并留下了血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事实生动地向埃塞俄比亚领导人展示了现代武器对于控制帝国、遏制政治对手或防止外来侵略的重大意义。”以后的约翰四世皇帝和曼涅里克都接受了这一教训,购进了大批近代新式武器。在意大利侵略者面前,埃塞俄比亚没有放弃反抗。1887年1月,埃著名战将阿卢拉公爵把意大利人赶出了萨哈蒂和维亚。约翰四世在抗意战争中阵亡后,曼涅里克登上了舞台,他的宗教式的坚强信心、要求保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信念,拯救了他的帝国。1891年4月,他给英国女王写了一封动人心弦的呼吁书,他说: “如果远方列强打算分割非洲,我绝不想袖手旁观……”。 “既然万能之主至今保佑着埃塞俄比亚,我深信他在今后也将保佑她,使她扩大。我从来不相信他会把埃塞俄比亚瓜分给其他列强。” 1893年,曼涅里克发表了一个声明,声明中说:“埃塞俄比亚不相信任何人,她只向上帝伸出自己的双手。”这一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语句正是埃塞俄比亚人宗教信念的最为经典性的写照。 1895年9月17日,面对意大利人的汹汹气势,曼涅里克向全国发表了动员告示,告示中说:“敌人现在对我们突然袭击,要毁灭我们国家,改变我们的宗教……我们的敌人已开始其行动,向前挺进,象鼹鼠一般掘进我们的国土。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决不会把自己的国土交给他们……今天,你们中强壮的,为我献出你们的力量吧;你们中体弱的,用祷告来帮助我吧。”这些都无可辩驳地反映了埃塞俄比亚从上到下抗击外侵的坚强决心。 综上所述,我认为埃塞俄比亚的幸存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幸运点上,而当时非洲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三点的: 第一,从“王侯纷争时代”之后,埃塞俄比亚幸运地遇到了三代明君,即西奥多二世、约翰四世和曼涅里克,他们都有统一思想和坚决反抗外侵的意念的双重素质。这就杜绝了列强从内部瓦解埃塞俄比亚的企图。而在非洲其他地方,从内部分化以达到瓜分的目的,是列强常用的手段,并且常常凑效。 第二,“同教”改革是埃塞俄比亚几代君主共同坚持的,这点在团结人民一致对外上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曼涅里克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也是大瓜分时期非洲罕见的领袖,他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卓越才能是令人叹服的。他的坚定抗敌的信心既动员了人民,也保持了埃塞俄比亚封建主、王公等上层阶级内部的统一,使得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曼涅里克皇帝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灵活的外交策略 濒临红海和印度洋的埃塞俄比亚,在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其战略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英、法、德、意等西方列强无不对此地垂涎三尺,特别是英、法、意三国在这一带的角逐尤为激烈。早在19世纪初,英、法就在这一带进行殖民渗透,意大利随之插手其间。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本来是法国人掌握了航运大权,但英国迪斯累里政府利用埃及财政困难购买了运河的44%的股票,随之将法国的势力完全排挤出埃及,英、法在埃及的矛盾更为尖锐化和公开化。埃塞俄比亚紧邻埃及,英国人当然不想在自己势力范围的近邻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法国,所以当在帝国主义环节中比较薄弱的意大利和法国都想插手埃塞俄比亚事务时,英国人很自然地支持它认为较弱的意大利以作“弱邻”。当标志着全面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后,英法各自抛出了“2C”计划,即建立从开罗(Cairo)至开普敦(Capetown)的纵贯非洲的殖民帝国和“2S”计划,即建立从塞内加尔(Senegel)至索马里(Somalle)的横切非洲的殖民帝国,这两个计划中英法的利益是有严重冲突的;同时,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由于它的计划庞大,同德、俄等列强亦有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埃塞俄比亚国土上存在着三种势力,即英国和受英国支持的意大利势力,以法、德为首的与英相抗衡的势力,埃塞俄比亚本身力量。毫无疑问,此时的曼涅里克皇帝就处在这三股力量的一个鼎足点上。可以说,作为外交家的曼涅里克是充分看到这一点的。所以,当他打出抗意的旗号时,其矛头实质已指向了英国,作为英国的老对手法国转向了埃塞俄比亚。更重要的是,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矛盾使曼涅里克赢得了一个同情自己的国际环境。这样,当时国际环境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列强都不愿看到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控制埃塞俄比亚,这点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1889年底在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前夕,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全然未知的情况下,通知曾参加柏林会议的其他13个与会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它的“保护国”,它全权代表埃国。这立即引起其他与会国的非议。法、俄坚决要求意大利政府在会后应把所有会上讨论的情况如实通报埃塞俄比亚,今后在类似的国际会议召开之际,意大利政府必须与埃方协商。即使是支持意大利的英国起初也只是说可以接受“准保护国”的概念,后又主张在特殊条件下(如埃方无法派出代表团并明确由意大利人代理时)意大利才可代表埃方。这样,意大利企图以“和平”方式变埃塞俄比亚为保护国的计划未能实现。洞察这一切的曼涅里克当然不会放弃施展自己的外交才能来阻止意大利实施其计划的机会。他的外交手段就是:利用一个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个欧洲国家。当他与意大利签约及进行边界谈判时已意识到对方的叵测用心,于是在1889年底,他分别写信给欧洲各国(包括土耳其)首脑,要求他们注意埃意关系,还派出特使前往伦敦、巴黎,恳请英法注意埃塞俄比亚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享有的地位。当意大利人妄图通过《乌查利条约》变埃国为其保护国时,他周旋于帝国主义列强之中,力图用外交力量来缓和意埃矛盾和保护埃的主权独立。为了消除人们对《乌查利条约》第17条文字纠纷的疑虑,1890年8月,他公布了条约第17条的阿姆拉文本,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并函告意大利国王翁布托一世:“一个独立国家不会寻求别国的帮助来处理本国事务。”同年10月他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要求意大利政府澄清条约第17条的译法错误。很显然,曼涅里克的外交活动就是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寻找国际援助与同情,迫使意大利承受到来自国际环境的压力,从而延缓其侵略的步伐。从1890年意埃双方出现争执至1894年12月双方爆发战争的将近五年时间,对于埃塞俄比亚来说是极为宝贵的五年。这五年中,埃塞俄比亚取得了法国的大力支持,从法国购进了大量先进武器,并聘请了法国人训练军队,同时还从俄国进口了武器,增强了军事实力;在经济上,邮政事业中充分利用法国顾问人员,利用法国资本修筑铁路,到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只有两条电报线,其中一条就是法国人架设的。也正是在这五年内,曼涅里克占领了卡法、沃拉莫、戈法、贝尼、尚古尔的部分地区及加拉地区的东西部,平定了各地的叛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于是,当意大利人蠢蠢欲动的时候,埃塞俄比亚人也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充分准备。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冲突,使曼涅里克灵活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获得了成功。另一点应该指出的是,埃塞俄比亚幸运地碰到了意大利这样一个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较弱的对手。 注释: ①转引自《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701页。 ②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7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09、227页。 ④转引自《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第694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