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系统洞穴文明史论(2)
3.远古人类对活动场所随机地精心选择:自然条件和人类体能——手足功能的结合 这些远古人类居住地,大多在山洞、半波、高原、丘地。最典型的是内蒙古的土默特平原和阴山交界处的“大窑文化”遗址(山麓地带)、北京山顶洞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文化遗址,还有贵州黔西观音洞的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同北京人相似,当然还有更早的元谋文化遗址——是高原地带,这些是当初的适合的选址。如北京人生活的地方,“在周口店附近……,那一带的气候一般地说可能要比现在温和湿润。当时的地形跟现在也相差不太大,北边是高高的群山,连接着北京的西山;西边和西南是蜿蜒起伏的山丘。在高山上生长着冷松、云杉等针叶林,山上都生长着桦、栎、松、柏等针、阔叶等杂木林和灌木丛,直到山沟。山上山下,都生长着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和其他一些肉食的虎、豹、熊等野兽,聚生于森林中,出没于山野间,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那里还生长着身体庞大的大象和犀牛。成群的硕弥猴跃攀于树林间,寻找着果实。北京人也在树林里寻果实充饥,采集丰富时就储备起来。肿骨鹿和梅花鹿是北京人打猎的主要对象。周口店的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这里有成群的野马、野羊。每年秋末冬初,有成群的肿骨鹿从远方来到这里。在西山的北面,气候比较干燥,沙多水缺,那里生活着骆驼和鸵鸟,它们有时也来周口店附近活动。北京人住在龙骨山的天然山洞里,这里可以避雨,防野兽。……有一个时期山下涨大水,淹没了山洞,北京人只得暂时转移出去,以后再回来。”〔3 〕“渔猎是山顶洞人的主要经济部门。他们猎取最多的,是兔、赤鹿、斑鹿、野猪、羚羊、獾、狐狸等大小野兽。他们还能捉到鸵鸟和其他鸟类。他们捕捞的鱼类中,有长达一米以上的青鱼。他们捞取河蚌。他们还要采集植物果实和块根作为辅助的生活资料。……山顶洞,长约12米,宽约8米,面积为90 多平方米,可容十几人居住。洞里自然分‘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住室。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墓地。山顶洞周围的广阔地区是供他们狩猎、捕鱼、采集的生活基地。”〔4〕可见, 远古人群在漫长的历史随机发现中,精心地选择自己的住处和周围自然环境的。这样适宜他们居住的条件不是到处连片地存在的,所以越往远古越苛严地选择环境——因为远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太差;这种自然条件决定,远古各个群体之间很分散。再如,“大窑文化”遗址选得也不错:那时内蒙古阴山山麓树木较多,兽类很多,大窑村在山麓和土默特平原边沿不远(现今呼和浩特市东北角入山不远处);平原上草木茂盛——那时的蒙古高原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大黑河从大窑村的山沟中流过,经平原流入黄河。漠南各族的远古祖先,选择了这样一块宝地,平时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制造石器,捕捉鸟兽,采集林果,有时到平原上较大规模地围猎,往返路程也不过百里远近——当时善奔跑、体力健壮的人们一日路程。说明中华民族的各族远古祖先同种同源,从自身到环境的选择全息相似;这当然不是互相间有意联系好的模式,而是分散居处中随机耦合的;当然这种随机耦合体现了一种确定性,因为北京人和大窑人同处于一个纬度,由于气候和林草丰度也差不多,所以一种必然性就寓于上述随机偶然性中了。只是后来农牧分工和气候变化等各种原因耦合,又随机地分化出农业定居系统和游牧系统两种文明。甚至,后来的西伯利亚和美洲的部落,也是上述黄种人为主演变而成的,只不过那种突变性的北迁、东移,相对于东亚大陆本源的黄种人固定居处的各群体来,突变迁移是交叉、歧变出去的,随机性更大。“美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10万年前由北京猿人在蒙古高原演变而成,然后逐渐迁徒到东北,经白令陆块进入新大陆的。”〔5〕 远古人类群体,即使居处平原,也只能在其中的高地上挖穴、找洞;当然更不能在山沟底部洞聚穴居,因为洪水在远古成为人类最大的可怕威胁,留在了人们的传说回忆中。如西方(相对东亚而言)宗教的“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传说等,皆是人类历史婴幼年阶段巨大的心理恐惧及其解救的反映。 4.东亚大陆远古文明“住房”——洞穴文明的晚期演化场 虽然,在洞穴文明阶段的未期,人类群体建了简陋的住房,但是相对于洞穴文明300多万年的漫长时期, 晚期几万年的“住房”史仅仅够得上过渡期,开始转型的历史,是洞穴文明同“大河农业文明”开始交叉的的某些征兆而已。“人们建造了成批的简陋住房,基本上结束了穴居野处的生活。那时的房屋残迹有不少保存下来,如西安半坡和宝鸡北首岭发现的各有40多座,洛阳王湾7座,陕西庙底沟2座, 临夏马家湾7座。房屋的样式有方、圆两种,通常是半地穴式的方形房屋。一般说来,早期原始社会的人们都住在天然山洞里。在氏族制度产生之后,人们仍掘穴栖身或开始搭一些窝棚之类的住处。所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蚊。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和‘因丘陵掘穴而处’,大体上反映了人们开始建造房屋的情况。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才建成母系氏族社会的那种住房。”〔6〕关于洞穴文明给予人类群体“烙印”之深, 再如东亚文明很重要的发现——嘎仙洞及碑文的发现,体现了游牧文明系统对远古人类洞穴居处的依恋,是人类历史初期的洞穴文明之曲折反映,潜意识显现出来的远祖回忆和纪念方式。 5.东亚侧翼日本洞穴文明遗迹 东亚系统侧翼的日本与东亚系统中心相似:“遗址发掘表明,原始日本人居住在天然洞穴,岩石阴遮处,也在丘陵的斜坡、高地、湖沼周围建造住穴,过着‘冬则宿穴,夏则住巢’的生活。”〔7〕如1950 年日本枥木县安苏郡葛生町的石灰岩裂罅中,发现了下颚骨、上腕骨、大腿骨等六件人类遗骨化石,其所处地层为更新世中期,取名为‘葛生猿人’;在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在静冈县的浜北市根坚的石灰岩洞,大分县圣岳洞穴,大分县岩户遗址,冲绳县岛尻郡县志头村港川等地,发现了人类的骨盘、头骨、髂骨、大腿骨、上腕骨、智齿;在岩户遗址,不仅发现了人骨,而且还发现墓,是约2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墓和人骨;港川人是1.8万余年前的原始日本人。距今1万年左右时的日本历史,被称为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如长崎福井洞穴、泉福寺洞穴、新潟县谷洞穴、小濑泽洞穴的遗址被发现了, 在爱媛县的久万川彼岸断崖西南侧,是一个能避风雨的岩石隐蔽处,这是原始人相当理想的居住处,在遗址的相当于1.2万年前的第9层位中,发现了叶形石枪、有舌尖头器和细隆纹陶器,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住的是竖穴——竖穴的规模不断发展变化,早期绳纹竖穴多呈圆形平面或方形平面的小竖穴,如静冈县池平遗址、青森县赤御堂贝冢遗址发掘的竖穴,圆形平面直径在1.5至3米之间,只能住几个人;绳纹中期以后竖穴逐渐增大,如滋贺县番面遗址发现一边为4 米的方形竖穴;而在属于绳纹后期的京都府浜诘贝冢中,则发现一边为8.3米, 另一边为5.8米的长方形竖穴遗迹。早期竖穴内没有炉灶,炉灶在屋外, 中期以后竖穴有炉灶,旁置陶体以装水或保存火种;中期以后一般10余户竖穴组成一个居住遗址群。〔8〕绳纹时代前期的竖穴, “方形居处在关东地方特别卓著,东海地方以西没有比它更卓著的。在中期,逆转于前期而圆形居处占了近70%,后期和晚期圆形和方形居处混合存在。”〔9〕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