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美、法三国在波兰边界问题上的激烈斗争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侵波战争,迅速占领了它的西部领土。9月17日,苏军越过苏波边界,迅速占领了波兰东部领土--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9月28日,苏德签订了《办德边界友好条约》,就两国共占波兰秘密达成协议。10月8日,希特勒颁布法令,将波兰最富饶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永远”并入德国版图。10月12日,他又发布了一道命令,在残余的波兰中东部地区建立了一个附属于德国的殖民地型的“总督辖区”,作为“保持廉价的奴隶劳动”场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希特勒逐渐“消化”波兰的一个大步骤。11月1日和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也通过决议,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入苏联相应的加盟共和国。至此,波兰第四次被瓜分,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 大战进行到1941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后,苏联外交政策随之作了大幅度调整。斯大林在7月3日的广播演说中强调指出,要“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威胁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⑥正是根据这个精神,继苏英、苏捷缔结互助协定之后,于7月30日签订了《苏波互助协定》。在苏波协定中,苏联政府笼统地承认1939年苏德关于变更波兰领土的条约已归于无效,但却回避了1921年苏波条约中所规定的苏波边界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因此,苏波边界争端仍悬而未决。 苏波边界问题是反法西斯盟国内部一个极端敏感的问题,也是一系列纷争的重要根源。 大战到1943年夏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转入全面反攻,到年底已经形成解放全部国土和出国作战的局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于是在1943年11月底和12月初,苏美英三国在德黑兰举行了战时首次政府首脑会议,商讨并决定了对希特勒德国作战的若干重大事宜。这次会议也初步讨论了至关重要的波兰边界问题。至12月1日的全体会议上,丘吉尔率先以三根火柴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战后波兰边界的看法,即“第一根代表德国,第二根代表波兰,第三根代表苏联。这三根火柴都应该向西拨动,以解决盟国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确保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当斯大林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追问丘吉尔所讲的三根火柴究竟是什么意思时,后者便回答说:“我们认为,波兰的要求无疑应该由德国去满足”。于是斯大林也毫不含糊地声称:“问题在于乌克兰的领土应该归还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土应该归还白俄罗斯。也就是说,我们与波兰之间的边界线应是1939年的边界线,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边界线。苏联政府坚持这条边界线,认为这是正确的。”⑦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此均未表异议,只是以为斯大林所说的实际上便是寇松线,并且一起根据地图进行了核实。 三大国首脑有关波兰东部边界的协议一经传出,以米科拉伊奇克⑧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强烈表示反对,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1944年2月15日,米科拉伊奇克把流亡政府拒绝承认寇松线为战后波兰东部边界的决定正式通知英国政府。丘吉尔得悉后暴跳如雷,并在2月22日下院所作的演说中公开宣称,他本人认为苏联对苏波边界的要求是正当合理的。⑨ 就在米科拉伊奇克为波兰东部边界四出奔走时,波兰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苏军深入波兰境内,1944年7月22日成立了由波兰工人党(原共产党)领导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8月2日便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2月31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名为波兰临时政府,工人党领袖贝鲁特出任总统,并随即得到苏联的承认。 正是在波兰边界问题悬而未决,又出现两个波兰政府的情况下,于1945年上半年,苏美英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如果说在德黑兰会议上谈及波兰问题时气氛还比较轻松的话,那么在雅尔塔会议上,气氛就比较紧张了。正如丘吉尔所说的,“雅尔塔会议的八次全体会议中,至少有七次讨论到波兰。”⑩ 罗斯福出于内外政策考虑,在会上一开始就表示赞同以寇松线为苏波边界,但希望在其南部稍作修改,即利沃夫和加里亚油田划给波兰。对此,斯大林进行了激烈的反驳,斯大林希望波兰能在西部取得土地补偿,还明确要求波兰的西部边界应延伸至西尼斯河。英国早已同意以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至于波兰的西疆,从德国东部已处于苏联军事控制之下这个现实出发,不得不勉强同意奥得-尼斯河线作为德波边界,争论的只是边界定在东尼斯河还是西尼斯河。丘吉尔的论点是,波兰的西疆不能过于扩增,否则会带来种种危险。 苏联在波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决的,苏波边界必须划定在寇松线。论点是:这是确保苏联西部边界“安全”所绝对必要的。证据是,“历史上,波兰从来就是敌人借以进攻俄国的走廊”,必须堵塞这条走廊。关于波兰西部的新边疆,苏联的提案建议,“波兰西部的边界线应从什切青市(属于波兰人)起,沿奥得河向南,再沿尼斯河(西尼斯河)下行。”(11)对于苏联的提案,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方面表示基本同意,但对于如何具体划界,尚有某些分歧。最后,雅尔塔会议的公报在波兰那一段中,对边界问题作了如下声明:“三国政府首脑认为,波兰的东部边界应以寇松线为准,而在若干地区作出有利于波兰的五至八公里的外移。三国政府首脑承认,波兰北部和西部的领土应有较多的扩增。”(12) 雅尔塔会议文件公布后,波兰流亡政府指责把寇松线强加在波兰身上是对波兰进行“第五次瓜分”,坚决拒绝接受。不久,罗斯福猝然去世,杜鲁门继任。5月8日,德国投降。三大国首脑遂于1945年7月下旬召开了波茨坦会议。会上有关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的争论仍很激烈。杜鲁门和丘吉尔都强调美英双方在雅尔塔会议上仅同意“波兰西部和北部领土应有较多的扩增”,并未作过其它具体的许诺,因而也就无法接受西尼斯河为波兰西部边界的建议。杜鲁门声称如果原来是德国一大片领土被划归波兰,那末美国将来又到哪里去索赔?斯大林反唇相讥:“你何必老是那么担心赔偿呢?我们可以不要这些地区的赔偿,可以嘛!”丘吉尔则表示担心一旦几百万德国人离开原来居住的地区,以后他们将弄不到足够的粮食。斯大林回答很干脆,德国人历来吃进口粮,以后也可以向波兰人买粮食。丘吉尔还提到德国失去西里西亚后,燃料也会成问题,斯大林便提醒说,德国西部有燃料基地,不必为此操心。(13)这样,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的讨论又陷入僵局。为了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三大国首脑在7月22日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决定邀请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代表团前来波茨坦磋商协议。 以贝鲁特总统为首,包括米科拉伊奇克在内的波兰代表团随即赶到波茨坦,并参加了7月24日的三国外长会议。贝鲁特在会上慷慨陈词,指出“波兰本来是个拥有38万8千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按照波兰的计划,把新边界远远向西延伸,推至奥得河和西尼斯河沿岸,波兰也不过是一个只拥有30万9千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如果要保持战前的人口密度,那末波兰至少也要有31万4千平方公里的国土。(14)波兰代表团成员都一致强调波兰的西部边界定在西尼斯河是完全合理的。 由于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由于波兰的要求;由于太平洋战争正在进行,仍须协调对日作战计划,三大国还是在包括波兰西部边界在内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达成了协议。会议的公报是这样规定的:“原德国的东部领土,即自施维纳明德稍西的波罗的海起,沿奥得河至西尼斯河会合处,再沿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包括按柏林会议决定不归苏联管辖的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均由波兰政府管辖。”(15)但是,会议文件对这条边界的最后划定,作了某种保留:“三国政府首脑重申他们的主张,认为波兰西部边界的划定,应待和会解决。”(16)由于对德和会始终未召开,直至1950年东德才承认奥得河-西尼斯河为波兰西部边界;西德直到1970年才表示接受三大国在波茨坦确定的有关德波两国边界的协议。在两德统一过程中,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最后一轮“二加四”外长会议上,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政府问题的条约》,其中规定:两德现有领土的边界为永远边界;德国和波兰将根据受国际法约束的一项条约确认两国间的奥得-尼斯边界。(17)至此,波兰边界问题划上了一个句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