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中国抗日战争和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共同特点(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郝承敦 参加讨论

就其军事意义而言,南斯拉夫的抗战是支援了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政治上始终承认逃到伦敦的流亡政府,拒绝承认铁托建立的人民解放委员会;在军事上,苏联在战争初期不断向南共施加压力,要求将其武装力量交给米哈伊洛维奇领导。在游击队最为艰苦的1942年,苏联以“技术上的原因”为借口始终拒绝对游击队提供援助。在当时的形势下,南共领导的抵抗运动正处于困难阶段,而得到英美等国和流亡政府支持的切特尼克部队在国内政治力量对比中尚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尽管共产国际号召南共领导抗德游击战,但斯大林并不相信南共有能力取得革命胜利。此外,苏共中央还在一系列问题上限制南共的行动,反对南共将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要求淡化南斯拉夫抵抗运动中的共产主义色彩;在南共与侵略者及卖国政府进行殊死斗争之时,苏联在1942年8月却宣布将其驻流亡政府的公使馆上升为大使馆,对南斯拉夫革命产生了消极影响;南共中央原定于1942年11月在比哈奇召开的第一次反法西斯会议上成立临时政府,但由于苏联反对而被迫取消。1943年11月,南共中央在亚伊策召开的第二次反法西斯会议上,在未征求苏联意见的情况下,宣布成立人民政府,不再承认彼得国王及其政府。在得知亚伊策决议后,苏联政府反应强烈,认为这“是对苏联和德黑兰决定背后捅了一刀。”(18)在战争后期,斯大林再三施加压力,要求南共领导的人民政府与流亡政府之间达成妥协,要求铁托将彼得国王接回去,作为南斯拉夫的象征。在斯大林的压力之下,铁托被迫同意与流亡政府组成联合政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共中央怀疑中南两党的力量,不相信两党有能力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两国革命,严重损害了中南两党的利益。苏共中央之所以如此,是从民族利己主义出发,追求和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在抗日战争前期,苏共要求中共无原则地与国民党联合,接受蒋介石的领导,是想以此来换取国民党的抗战,牵制日本使其无力北犯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以后,苏联的所作所为则是为了履行按照雅尔塔协定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促成在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的“统一”,避免中国发生内战,从而维持苏美共同划分中国的现状,确保苏联已经获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优越权益”。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斯大林在战争前期是以限制南共来换取西方国家的对苏援助;在战争后期,苏联迫使铁托同流亡政府达成妥协,则是为了维护斯大林和丘吉尔就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所达成的默契。总之,斯大林是将中南革命服从于苏联对外政策的需要,以牺牲中南两党的利益而换取苏联与英美之间的妥协。从战时苏共中央对中南两党的怀疑和限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苏南冲突和中苏论战了。
    注释:
    ①③[南]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苏南冲突经历(1948-1953)》,第261、25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6-3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④⑤(18)[南]伊万·博日奇等著《南斯拉夫史》(下册)第682-683、801、75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⑥[苏]瓦·伊·崔可夫著《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中译本)第35页。
    ⑦《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第267页,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
    ⑧[苏]茹科夫主编《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第53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⑨[美]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中译本)第49页。
    ⑩[英]斯蒂芬·克利索德编《南苏关系(1939-1973)文件与评注》第253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12)[南]米·波波夫斯基著《世界论铁托和南斯拉夫革命》第63、117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
    (13)(15)《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第160、178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14)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340-3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1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1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86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