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德国殖民帝国的创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 邢来顺 参加讨论

2
    德国殖民帝国的创立存在着客观有利的国际背景。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受国际形势的制肘,在殖民扩张问题上一直很谨慎他认为,德国地处中欧,东西两面有法俄等强国环绕,尤其宿敌法国对德国向有复仇之心,因此德国必须集中精力于欧洲大陆,拉拢俄奥等可能成为法国盟友的国家,孤立法国,防止其复仇。故此,在谈及殖民扩张问题时,俾斯麦总是以反对者姿态出现:“只要我是宰相,我们就不会实行任何殖民政策。”〔22〕然而时过境迁。19世纪80年代初有利的国际形势撩拨着俾斯麦的殖民扩张野心,促使他一改在这一问题上的无所作为的政策。
    第一,19世纪80年代初,俾斯麦通过各种外交努力,已经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复杂庞大的大陆联盟体系。1881年,德、奥、俄三国续订了三皇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转而寻求德国的支持,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三国同盟条约。1883年,罗马尼亚因惧怕俄国的威胁,也加入了德奥同盟俱乐部。同年,俾斯麦还与西班牙国王订立“君子协定”,约定一旦德法两国间爆发战争,西班牙将出兵10万从南线攻击法国。至此,宿敌法国在欧洲大陆已陷于孤立境地。而德国地位稳固,无后顾之忧,故能放手向海外扩张。
    第二,法国政府对外政策重心的转移,法德关系趋于和缓,减轻了德国西部边境的压力。1880-18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伟大的殖民开拓者”茹尔·费里两度组阁。他一反往日的复仇态度,采取对德友好政策,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海外殖民地的扩张上。俾斯麦政府对茹尔·费里的这一政策自然嘉许有余。为转移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注意力,他大力怂恿法国政府向海外扩张。1880年11月,俾斯麦命令驻法大使霍亨劳厄转告法国总理,只要法国不将目光转向斯特拉斯堡或麦茨,德国支持它吞并北非、西非和东非等一切可以得到的地方〔23〕。结果是,法国人在忙于夺取突尼斯等地时,却忘记了莱因河疆界〔24〕。
    第三,英国的国际困境是德国能够顺利夺取大量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原因。英国乃当时世界第一号海上和殖民强国,且日后德国要攫取之地皆英国欲夺占之地。因此,没有英国的应允,德国难以在争夺殖民地的市场上立足。但19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英国的国际困境迫使它在争夺殖民地中向德国让步。
    1882 年英国占领埃及加剧了英法两国在殖民扩张问题上的矛盾。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成为欧洲通往东方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也成为英国的全球商业、金融以及海军战略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80%的英国海上交通要经过于此〔25〕。为此,英国政府处心积虑地想控制这一战略要地。1881年9月, 埃及爆发了反抗欧洲列强侵略的民族起义。由于当时在埃及拥有巨大势力的法国顾虑德国的威胁,不敢过于分心海外,埃及民族起义的爆发成为英国独占埃及的绝好机会。1882年7月,英国不顾法国等列强的反对,发动武装干涉,并于9月占领了整个埃及。法国当然不能容忍英国独占自己窥视已久的埃及,两国矛盾因此尖锐化。双方从1884年起陷入了一场逐步升级的海军竞赛,在殖民地问题上也随之冲突不断〔26〕。
    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特别在阿富汗的争夺,加剧了双方的矛盾。阿富汗是英属印度和俄国的中间地带,双方都觊觎着这一地区。1878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阿战争,迫使阿富汗于1879年5月签订甘达马克和约, 使之沦为英国的附属国。而当时俄国正欲南下征服阿富汗,并威胁印度,从而寻找一种对付英国的新武器。为了巩固在阿富汗已经取得的地位,防止俄国南下威胁印度,英方向俄国提出了成立“混合委员会”以便划定阿富汗北部边界的建议。但俄国政府故意拖延会晤,并加紧向有待确定边界的地区进军。 1885年3月,俄军在塔什克普里击溃阿富汗军队。英国对此大为恼怒。格拉斯顿内阁当时正欲寻机恢复由于镇压苏丹马赫迪起义失败而受损的政治声誉,故立即作出了准备对俄开战的强烈反应〔27〕。双方关系骤然紧张。
    既然已经与法俄两国反目,奥匈帝国是唯德国马首是瞻的小伙伴,德国便成为欧洲大陆四强之中最值得拉拢的对象。为了巴结德国,英国必须在殖民地问题上向德国让步。当时的英国政府承认,“德国已在欧洲外交中执着牛耳”。故此,格拉斯顿在谈及殖民扩张时表示:“如果德国要成为殖民大国,我能说的话只能是:愿上帝使它成功。”〔28〕1885年接替格拉斯顿上台的保守党首相索尔斯伯里说得更明确:“为了取得德国在埃及和亚洲的支持,英国必须在桑给巴尔和加罗林群岛等地与德国合作。”〔29〕
    3
    上述国际国内的诸种因素仿佛在敦促着俾斯麦德国踏上殖民扩张的征程。
    德国正式建立的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在西南非洲。19世纪40年代起,总部设在巴门的德国莱因传教会开始在此传教,成为德国占领这一地区的先声。1868年,莱因传教会首次向普鲁士政府提出保护其在西南非传教站的请求,以后又多次呼吁普鲁士政府吞并该地区,俾斯麦政府一直没有理会。8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俾斯麦在殖民问题上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他允诺,如果能在西南非地区获得其它国家不能合法宣称拥有港口,帝国政府将予以保护〔30〕。据此,1882年11月,不莱梅商人吕德里茨在西南非洲的安格腊-佩昆纳湾向当地的贝塔尼人酋长约瑟夫·弗里德里克斯购买下第一块土地,并请求德国政府予以保护。但德国政府没有对吕德里茨的请求立即作出决定。俾斯麦顾及到正同样觊觎着这一地区的英国反对,巧妙地处理了这一问题。
    1883年2月4日,俾斯麦向英国政府发出一份彬彬有礼的照会,询问英国是否对安格腊-佩昆纳地区行使主权,“否则,德国准备在这一地区向她的臣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保护。”言外之意似乎是:德国“丝毫没有在西南非洲建立立足点的计划”,它宁愿让英国负担起保护责任〔31〕。但是,当英国政府在1883年11月宣布对该地区拥有合法权利后,俾斯麦于12月突然询问英国的权利依据何在。英国政府一时无言以对,遂转而试图由它在南非的开普殖民政府表明对西南非的领土要求。但此刻开普政府正陷入一场内阁危机,迟迟不能答复德国的询问。俾斯麦决定造成既成事实。1884年4月24日,他电告德国驻南非领事, 命其转告开普殖民政府,德国已将吕德里茨所占土地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这一天遂成了德国殖民帝国的诞生日。它结束了德国没有殖民地的历史。年迈的德皇威廉一世听到这一消息后禁不住老泪纵横,声言自己终于在归西时“可以正视大选帝侯了”〔32〕。
    随后,德国的殖民扩张目标转向西非。德国势力渗入西非较早。1827年,以德国人和说德语的瑞士人为主的巴塞尔传教会开始在丹麦人控制的黄金海岸一带展开活动。19世纪50年代,不莱梅传教会也在这一地区建立起传教站。沃尔曼、亚琛等德国商行也纷纷在这一地区建立起商站。但是德国人在西非的活动受到英国的排挤。到19世纪80年代初,德英两国在多哥的争夺尤其激烈。1883年,英国人威廉·劳森在多哥的阿内乔策动排德阴谋,结果遭到正在附近海域的德舰“索菲娅”号的镇压〔33〕。在喀麦隆的杜阿拉,德英两国商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以至汉堡商人兼船主阿道夫·沃尔曼等正式请求本国政府直接对喀麦隆实行帝国保护〔34〕。1884年2月,英葡订约,欲垄断刚果河交通,也引起在此地贸易的德国商行的不满。
    上述情况使德国政府感到,必须加快在西非的行动。1884年5 月19日,俾斯麦任命驻突尼斯总领事、探险家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为驻西非领事,前往管理该地区的德国权益。
    1884年7月初,纳赫蒂加尔到达多哥的阿内乔,并于7月6 日宣布多哥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7月中旬, 纳赫蒂加尔又先于英国一步,到达喀麦隆,与当地头领签订了建立保护国的和约。纳赫蒂加尔的快捷行动使英国人大为吃惊。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德国人民居然会有殖民野心”〔35〕。同年10月13日,俾斯麦正式宣布上述地区处于德国的保护之下。
    接着,德国的殖民扩张矛头指向东非。早在19世纪30年代,汉萨同盟一些商行开始在桑给巴尔从事商业活动。1855年6月, 汉萨同盟进一步与桑给巴尔苏丹签订贸易条约,以确保其在该地的商业地位。后来这一条约的权利为德意志帝国所继承。到1875年,德国与东非的贸易额已达350万马克,三倍于英属东非公司〔36〕。但是, 东非地区是英国在非洲推行2C殖民计划的必经之地,故而英德两国也在此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保护东非地区德国商人的利益,防止英国可能的吞并活动,俾斯麦于1884年11月派探险家罗尔夫斯为驻东非领事前往该地区,并于次年1月抵达桑给巴尔。与此同时,他故伎重演, 表示德国无意建立东非保护领地,以减轻英国人的怀疑〔37〕。
    德属东非殖民地的开拓者是卡尔·彼得斯。1884年9月, 彼得斯偕非洲探险家普法伊尔、商人奥托等经伪装前往东非。他们于11月初到达桑给巴尔,随即深入内地。所到之处,彼得斯以玩物和烈性酒为先导,诱使当地土著首领在早已拟好的接受德国保护的条约上签字。1885 年2月上旬,彼得斯携带着一打“条约”回到德国,并说服俾斯麦给予“保护证书”。2月27日,德国政府向彼得斯颁发特许证, 认可其在东非所攫取的权利。德属东非殖民地随之产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