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殖民帝国的创立(3)
德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活动采取了更主动的行动。在非洲,德属殖民地基本上由私人开拓创立,然后请求德国政府给予保护。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德国的殖民扩张之举一直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其原因在于南太平洋诸岛在商业及经济上对德国的巨大价值。 早在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高德弗罗伊商行就开始在萨摩亚种植橡胶、可可、椰子等经济植物,使之成为极富吸引力的富庶之地。1860年时,高德弗罗伊商行已垄断了这一地区的商业贸易〔38〕。19世纪70年代后期,高德弗罗伊商行插手欧洲矿山事业失败,出现财政困难。为防止它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落入英国之手,1880年2月, 大银行家汉泽曼在俾斯麦的支持下成立了德国南洋商业种植公司,以取代其地位。同年,德国南洋商业种植公司向俾斯麦提出了吞并新几内亚的建议。俾斯麦也积极支持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商业活动,甚至提出要对通往南洋等地的航线提供国家补贴〔39〕。1884年5月, 俾斯麦又支持汉泽曼为首的德国银行家建立新几内亚殖民公司,专门投资于南洋地区种植园的发展。1883年,约克公爵岛等18个商站向德国的干椰肉出口即达3000吨左右〔40〕。 但是德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活动同样遇到英国的威胁。当时某些英国政治家鼓吹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与南洋群岛合并成一个大英南洋帝国,把英国以外的商人和农场主逐出南太平洋地区〔41〕。英国咄咄逼人的姿态使俾斯麦感到,德国政府必须采取相应对策。1884年中,英国宣布要将新几内亚东部划为保护地,德国立即就此提出了抗议,并派探险家芬希博士前往新几内亚北部和新不列颠岛一带开拓德国的保护地。同年8月,冯·奥尔岑作为帝国专员前往新几内亚北部活动。结果, 当英国于1884年11月正式宣布对新几内亚东南部的保护权时,德国政府随即宣布对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和新几内亚北部沿海地区实行兼并。英国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实力和活动范围大大超过德国,但鉴于自己所处的外交困境,它不得不对德国无所顾忌的扩张让步。1885年5月, 两国达成协议。德国获得新几内亚北部沿岸地区、所罗门群岛的部分岛屿、新不列颠岛和约克公爵岛等的宗主权。 1884年4月-1885年5月的短短一年中,德国将它的殖民大旗插在了非洲和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这时的俾斯麦也一反往常厌恶殖民扩张的腔调,转而宣布:“殖民地将意味着为德国工商业的扩张赢得新市场,为德国人的活动、文化和资本赢得新场所。”他甚至以开导性的口气指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需要进口的棉花、咖啡产于德国的海外领地,那会意味着什么?那不就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吗?”〔42〕 然而,正当德国人为新近的殖民扩张而洋洋自得之际,欧洲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1885年3月, 热心殖民扩张的茹尔·费里内阁因法军在越南谅山战役中败于中国军队而被迫下台。法国国内重新出现了对德复仇的民族主义宣传。法德关系的和缓告一段落。1885年9月, 东鲁米利亚暴发反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并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东方问题重新提上日程。列强间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外交冲突。列强之间特别是俄奥之间的矛盾使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发生动摇。 国际形势的上述变化,迫使俾斯麦急忙将注意力从海外殖民扩张方面转向欧洲大陆,以应付不测。德国的殖民扩张遂造一段落。事后俾斯麦在会见非洲问题专家、殖民扩张的鼓吹者欧根·沃尔夫时指出:“您的非洲地图的确很美,可是我的非洲地图在欧洲。这里是俄国,这里是法国,而我们在中间,这就是我的非洲地图。”〔43〕由此可见,虽然俾斯麦创立了德国殖民帝国,但在他的心目中,殖民问题与欧洲问题相比,始终只是“枝末问题”〔44〕。 收稿日期:1995-08-28 注释: 〔1〕D.K.菲尔德豪斯:《诸殖民帝国之比较研究》,伦敦1982 年,第364页。 〔2〕〔3〕〔5〕〔6〕〔11〕〔15〕〔30〕〔31〕〔32〕〔36〕〔37〕〔40〕〔42〕M.E.唐森德:《德国殖民帝国的兴衰》,纽约1930年,第14、15-16、45-47、48-49、79-80、127、88-89、91、131、 105、145、120页。 〔4〕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63年, 第37页。 〔7〕〔33〕罗贝尔·科纳万:《多哥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32、240-242页。 〔8〕〔9〕鲁思·弗斯特:《西南非洲》,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7、67页。 〔10〕〔12〕〔13〕〔34〕H.施丢克尔:《德国帝国主义在非洲》,伦敦1986年,第19-20、32、22、27页。 〔14〕〔16〕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03、405页。 〔17〕〔22〕〔44〕A.希尔格鲁伯:《俾斯麦对外政策》,弗莱堡1972年,第167、167、174页。 〔18〕M.M.舍英曼:《梵蒂冈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254页。 〔19〕K.克劳斯:《德意志殖民联合会和德国殖民政策》, 柏林1966年,第5页;参见施丢克尔:《德国帝国主义在非洲》,第23页。 〔20〕〔43〕G.A.克莱格:《德国史》,慕尼黑1980年,第114、 114页。 〔21〕J.罗顿:《19世纪的欧洲》,伦敦1983年,第96页。 〔23〕W.H.道森:《1867-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第2卷, 纽约1919年,第111、113页。 〔24〕C.西摩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外交背景》,耶鲁大学出版社1918年,第35页。 〔25〕〔27〕R.香农:《帝国主义危机》,伦敦1986年,第158、 169页。 〔26 〕保罗·肯尼迪:《没有永久的霸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2页。 〔28〕斯沃茨:前引书,第152页;弗斯特:前引书,第79页。 〔29〕M.斯沃茨:《迪斯雷里和格拉斯顿时代的英国外交政治》,伦敦1985年,第153页。 〔35〕维克托·勒维纳:《喀麦隆:从委任统治至独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4、53页。 〔38〕〔41〕岩佐嘉亲:《萨摩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7、78页。 〔39〕克莱格:前引书,第115页; 施丢克尔:《德国帝国主义在非洲》,第26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