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2)
第二,要勤奋。有成就的学者,没有一个不十分勤奋的。国学大师黄侃,天分很高,但他绝不自恃聪明,而是一生勤奋治学。他在临终前一天,因患胃溃疡穿孔,吐血数盆,但还圈点《唐文粹补编》两卷,并记日记。季羡林先生每天4点钟起床,看书写作到8点钟,四个钟点“雷打不动”,现在已经80多岁高龄,仍然如此。白寿彝先生组织领导编写几十卷本的《中国通史》时,已经70岁了,70岁还勇于开拓一个新的事业,这是何等的精神。白先生今年已经87岁了,还在继续看《中国通史》未完的稿件。总之,要有成就,就得勤奋,耍“小聪明”是绝对害人害己的。 第三,要虚心。自满是退步的开始,小满足小退步,大满足大退步。在这次会议上,有两三位中青年同志的口气很大,动不动就用“全称肯定”或“全称否定”的语气讲话。不客气说,这是很危险的。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清华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时,赵元任先生在他毕业论文的某一段上批了6个字:“说有易,说无难”。确实如此。你说一件东西有,只要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就可以了,总之是“有”了,不过多寡而已。你说一件东西没有,你必须把“有”的一切可能都排除以后,才能说“无”。这次会上一两位青年同志所使用的“全称否定”的表达方式,太危险了。你读过的书还很有限,怎么能这么大的口气呢!颜之推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真是至理名言啊! 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都是虚心的。前面讲到的国学大师黄侃平日论学,少所许可,“又喜于酒后漫骂,故人皆避之”(他的好友汪辟疆的话)。但黄侃又是很虚心的。他和刘师培本来是朋友,刘只比他大两岁。有一天刘对黄说:我家四世传经,没想到到我这里就要断了。(刘患肺病久治不愈)黄安慰刘说,你在北大教书,有这么多学生,哪会没有传人呢?刘说,他们都不配传我的经学。黄说,那么谁能继承你的学问呢?刘说,如果能有你这样的人就好了。黄侃听了以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就向刘行拜师大礼(磕头)。黄侃只因为自己的经学不如刘师培,要向刘学经学,就从朋友关系改为师徒关系,向只比自己大两岁的人行拜师大礼,这是多么难得的好学精神,多么难得的谦虚精神! 一些大学者写了文章后,一定要请人提意见,而且要听取自己学生的意见。据启功先生回忆,他的老师陈垣先生写了文章,要他提意见,而且非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不可。抗日战争时期,陈垣先生在家信中说,胡适、陈寅恪等都去了南方,现在写了文章再找不到这样的人提意见了,感到很苦恼(大意如此)。老先生是多么的虚心。 三 对老同志的希望 这里说的老教师,是指60岁左右的同志。世界现代史是一门新兴学科,1949年以后在我国各大学才开始有,像我这样70岁的教师就很少了,所以60岁左右就可以算老教师。老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中青年,发现人才并提拔人才。过去有成就的学者,不少人是这样做的。例如燕京大学的洪煨莲先生,他从1923年起执教燕京大学历史系,经他赏识和提拔的学生而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有齐思和、翁独健、周一良、聂崇岐等先生。再如顾颉刚先生,他一生提拔的人也很多。钱穆本来教中学,黩默无名。顾先生看到他写的《刘向歆父子年谱》,很欣赏,推荐《燕京学报》发表,后来又推荐钱穆到燕京大学任教。胡适对这篇著作也很欣赏,在《日记》中称之为“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后来钱穆又到北大任教。童书业先生连中学文凭都没有,原是浙江省立图书馆的一名校对员。后来顾先生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上看到童书业写的《评顾著尚书研究讲义第一册》等文章,认为是可造人才,便邀他到北京协助自己搞研究工作,食宿都在顾先生家里,每月还给童几十元的工资(顾自己付)。童之受知于顾,是他后来能成为历史学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一个人如果能在一生中发现一些人才,并帮助他们成熟起来,那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也是做教师的最大幸福。 注释: [1] 本文是齐世荣教授在“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的讲话,涉及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发展、中青年应抱的治学态度以及教师的责任等问题,颇有价值。现征得本人同意,据录音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