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3)
在拉丁美洲这块被美国视作自己后院的地方,战后也越来越不安静了。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西、巴拿马等国都曾爆发了大罢工和武装起义,民族民主运动方兴未艾。 二战结束以来,亚、非、拉和大洋洲原先的殖民地、附属国已有90多个国家先后宣告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线崩溃,加上原先一些独立国家,共达130余国,30多亿人口,构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被称之为第三世界。他们为了争取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寻求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内获得较为平等、公正的地位,加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第三世界的崛起,促使世界政治力量重新分化与组合,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对峙格局,为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战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着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二战对社会生产力必然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战争也是一把双刃剑,战争双方对垒,各方总是千方百计的研制新式武器以制服对方,这就促使科学技术的更大突破。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成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雷达、火箭炮、导弹、坦克、飞机、潜艇、磁性水雷、航空母舰等军事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就是例证。战后,大批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为整个工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40年代后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它生产的物质财富大大超过人类几千年制造的总和,成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战后科技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这构成了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新技术革命成为国家实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新技术革命成为国家实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各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并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还引起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以及美苏超级大国核力量的大体平衡,使核武器拥有者不敢轻易使用,产生“核恐怖平衡”,成为制约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从而也构成二战结束后世界维持50年和平无大战局面的诸多原因之一。战后以来,以科技、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将成为国际格局中各行为主体(如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等)、各中心力量(或称各“极”)对比关系变化的重要依据。 注释: ①《人民日报》1995年5月10日。 ②张海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与教训》,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论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378页。 ④据日本历史研究会编著《太平洋战争史》一书统计。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⑥萨姆索诺夫:《苏联简史》第二卷下册第527页。 ⑦《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49-1250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