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页。 〔2〕〔3〕〔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544页, 第543页,第362页。 〔4 〕关于加洛林时期政教联盟的建立见笔者《论加洛林王朝时期政教联盟的基础》,《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5〕〔6〕〔14〕〔18〕〔20〕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1页,第50页,第29页,第30页,第59页。 〔7〕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48页,第5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 〔9〕[德]K.施密特:《法兰克和伦巴德统治的更替》, 《意大利档案史料和研究》,1982年第52期,第30页。 〔10〕《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4页,第35页。 〔12〕〔13〕〔21〕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第 299页,第292页,第30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 〔16〕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 第65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1页。 〔19〕杨真:《基督教史纲》,上册,第15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