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2)
代之而起的是荷兰。它是第三个到达远东的国家。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是荷兰海上霸权的极盛时期。经过民族革命的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发达。荷兰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商业舰队,有大小商船1.6万艘,总吨数达90万吨。这一数字恰好是英、法、葡、西4国商船吨数的总和。荷兰商人远航世界各地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595年荷兰商船队首航远东,到达爪哇岛。1619年占据雅加达,建立香料基地。荷兰人击败了葡萄牙的远东舰队,成为远东的海洋霸主,并从葡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等地。但荷兰的霸权又在17世纪后期被英国所取代。 在葡、西、荷等国之后,第四个到达远东的是英国。1580年英国海盗德雷克便曾到达香料群岛,带回了有关远东的讯息。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从事远东贸易活动。17世纪中叶,经过了巨大变革的英国,实力日益增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敢于向荷兰的霸权挑战。50-70年代,英国先后进行了3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成为新的海洋霸主。从此在远东,再也不是英国商船躲开荷兰人的袭击,而是荷兰商船要躲开英国的舰队了。17世纪初,英国人在远东的苏门答腊、香料群岛、爪哇、婆罗洲、暹罗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3个商馆。另外在印度也建立了8个商馆,贸易发展迅速。1601-1620年间,平均每年输入东方的商品价值为15383英镑,白银和铸币为28847英镑。至1674-1675年间,已分别达155000英镑和410000英镑。到1710-1759年间,平均每年又分别达到184966英镑和536672英镑。[(7)]到18世纪中期,英国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势力,已经雄居首位了。 在英国人之后,法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也纷纷来到远东地区贸易。但是它们在远东的势力远远不如英国。 总之,16-18世纪这段时间,西方势力已经侵入远东,使原有的远东封贡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但这个体系基本上仍然存在,这是西方殖民关系和远东封贡关系的并存时期。 三、远东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19-20世纪初是西方向远东扩张的第二时期。这时,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发展阶段,从18世纪开始,欧美国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大高潮。与此同时,又开展了工业革命,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和向工厂的过渡,生产力得到了顺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力更加强大,迫切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样,进入19世纪后,英、法等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率先发动瓜分远东的强大攻势。随后,其它欧美国家亦接踵而来,展开激烈的竞争。它们迫使远东国家打开国门,割让领土,并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殖民统治。在瓜分远东的竞争中,它们时而携手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宰割殖民地国家;时而又反目成仇,为争夺一个目标而拼命厮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推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自由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主要的剥削手段,更加需要独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这样,列强瓜分远东的斗争就更加激烈,当一个国家被瓜分之后,还往往进行再瓜分的斗争。列强在远东再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比在地球上其它任何地区都来得激烈。经过列强长期的瓜分,远东地区除了一两个国家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实际上成为列强共同控制的殖民地之外,基本上都被西方列强征服和占领。这时候,原有的远东封贡体系已经不复存在,远东殖民体系形成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美列强在远东占领的殖民地情况如下:俄国占领西伯利亚远东区,包括中国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殖民地面积311万平方公里。英国占领缅甸、马来亚、文莱、沙涝越、沙巴、新加坡和香港,面积共101万平方公里。法国占领越南、老挝、柬埔寨,面积共74万多平方公里。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群岛,面积共190万多平方公里。美国取代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群岛,共29.97万平方公里。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朝鲜和库页岛,面积共30万平方公里。葡萄牙占领东帝汶岛、澳门、面积共1.89万平方公里。德国占领中国胶州弯,以及太平洋岛屿,面积共0.5万平方公里。只有中国和泰国(暹罗),是两个在形式上尚保持独立的远东国家。 在远东殖民体系中,各个殖民地、保护国的政治体制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实行总督集权制,一切大权完全集中于殖民地总督或驻扎官手里。同时,列强又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殖民地中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扶植本地封建主贵族、或部落酋长作为统治工具。列强还将本国的某些政制引进殖民地,如建立联邦制,以当地人统治当地人,实行分而治之;还实行宪政改革,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又在殖民地中建立咨询性议会和法院,实行文官制度,并成立一些政党等等。这一切,在列强来说,只是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但无疑地也改变了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结构。它使得远东殖民地国家的政治体制,既保持着东方原有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因素,又涂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色彩。同时在经济上,殖民统治也使得东方同西方的生产体系接轨,把东方各国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随着远东各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封建的自然经济随之瓦解,交通发达,城市兴起,社会各个阶级也相应发生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成长和发展起来。所有这些变化,为远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先决条件。 远东殖民体系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存在两种矛盾。一种是列强之间殖民利益的对立和斗争。在瓜分远东过程中,列强的矛盾十分尖锐,如英法在印度支那地区、英俄在西藏、日俄在东北和朝鲜、日德在山东半岛、美国和西班牙在菲律宾等,都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夺。其后有的矛盾得到缓解而消失了,可是又有新的矛盾产生。西方列强总是彼此瞄准对方的殖民地,寻找时机予以夺取。日本是远东再瓜分的主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乘机对德宣战,一举夺取了德国在山东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俄国十月革命和内战期间,它又进军苏俄远东区;其后日本同英美争夺远东霸权的斗争加剧,演变成为太平洋战争。日军大举南进,占领了英、美、法、荷等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当然最终结果是日本的彻底失败。但列强的火拼,也加速了远东殖民体系的瓦解。 另一种矛盾是远东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从殖民入侵开始,远东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就风起云涌,高潮迭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民族资本主义日益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潮的传播日益深入,促进了远东的民族觉醒,激起了反帝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1884-1913年越南人民反法起义,1893-1911年朝鲜东学党起义,1896-1901年菲律宾民族独立战争,1903-1904年印尼民族运动,1905-1911年朝鲜义兵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以及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等等。这些革命运动标志着远东殖民体系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肆意宰割远东的时代即将终结。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