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后果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 韩洪文 参加讨论

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对抗”,也是美苏双方发生的唯一的一次直接对峙。事件伊始,西方学者多数称颂肯尼迪实施的“强硬”政策,普遍对赫鲁晓夫实行“一退再退”的政策不屑一顾;苏联及东欧学者大都赞扬赫鲁晓夫的政策,即保护了古巴,又避免了一场核屠杀;中国学者过去受极“左”思潮影响,一方面指责美帝国主义的“海盗行为”,一方面又批评赫鲁晓夫开始实行冒险主义政策,继而又犯投降主义错误。本文企图通过对该事件的缘起、升级以及“和平”解决的剖析,力求对这场危机作出符合史实的评判,旨在说明美苏双方在避免核战争的前提下,实行的政策互有攻守,都在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1959年1月卡斯特罗进军哈瓦那,古巴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古巴革命的不断深入,古美关系迅速紧张起来,双方先是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冲突,尔后升级为武装对抗。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古巴新政权在同美帝国主义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同时,加紧发展对苏关系。1962年9月苏联从其全球利益出发,大胆地将导弹运到古巴。10月16日肯尼迪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召集其心腹组成“执委”,商量对策。经过近一个星期的研究分析,肯尼迪政府决定采取攻守兼备的“隔离”政策。
    实行“隔离”以前,美国外交家在美洲国家组织、北约以及联合国内的亚非集团中积极开展活动,企求取得世界舆论的支持。22日早晨,国务院与西方各国的驻美大使联系,安排与西方主要国家召开特别会议,并拟定召开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的计划。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和负责拉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德温·马丁联络拉美各国外长,准备次日召开美洲国家组织会议。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在小阿瑟·施莱辛格的帮助下积极准备在安理会上的发言稿,迪安·艾奇逊乘专机赴欧向法国总统戴高乐、西德总理阿登纳解释美国的决定。他途中先驻足伦敦向美驻英大使大卫·布鲁斯传达美国将要采取的行动,由大办使转告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加拿大总理约翰·迪芬贝克亲自与华盛顿联系,主动为美国游说。[①]
    美国在实施一切外交手段的同时,也着手武装入侵古巴的准备工作。国防部作出“隔离”计划以及“隔离”失败后实行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补救措施。陆海空同时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入侵古巴。导弹发射系统已瞄准目标;两万多名武装士兵调集佛罗里达待命;第一装甲师开始从得克萨斯州向佐治亚州移动;140艘战舰正在加勒比海地区游弋;战略空军司令部下令疏散佛罗里达和南部其他各州机场上的B-52型轰炸机,14000多名飞行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驾机升空。美国还特别加强了关塔那摩基地的兵力和装备。这些军事部署既为美国迅速发动进一步军事行动创造条件,又成为迫使苏联尽快作出让步的威慑力量。
    
    “隔离”令颁布以前,肯尼迪主持了一系列会议。他先与前任总统胡佛、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交换意见;接着召开执委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和内阁会议。各类会议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总统的决定。但是下午5时,肯尼迪会见20名国会议员时却出现异议,佐治亚州参议员理查德·拉塞尔大叫“隔离”政策过于缓和。阿肯萨斯州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争辩道,封锁不如入侵,提出封锁与导弹无关,不会有什么结果,反而“可能导致与俄国船只的武装对抗。因此封锁比入侵古巴更有可能挑起核战争”。[②]肯尼迪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吹毛求疵。事后,他对施莱辛格说:“当你同一些参议员开会时,麻烦的是,谁主张强硬的路线,大家就跟着谁跑。拉塞尔发言之后,竟没有人起来反对他”。[③]这次会见使肯尼迪“憋了一肚子火”,但要坚定了他实行“隔离”政策的决心。他曾对白宫助理西奥多·索伦森说,宁愿不做总统也要走好关键的这一步[④]。
    10月22日下午7时(被定为P时),肯尼迪在白宫办公桌前向全美发表电视讲话。他说,美国已发现苏联正在古巴建筑进攻性核导弹基地。基地上的中远程导弹对美国及整个西半球构成威胁。为此,肯尼迪宣布立即实施以下七项初步措施:第一,严密封锁正在向古巴运送一切进攻性军事设施的船只,不计其国别与港口。第二,“继续加紧对古巴严密监视和军事集结”,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第三,美国的政策是“把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导弹看作苏联对美国的进攻,因而需要对苏联作出全面报复性的反应”。第四,“加强关塔那摩基地的军事防御力量,疏散文职人员”。第五,美国将提议立即召开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并与其他“同盟国家取得联系,使之支持一切必要的行动。”第六,“要求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采取紧急行动”遏制苏联的威胁行为,要求“在联合国观察员的监督下迅速撤除在古巴的一切进攻性武器”。然后,“封锁才能解除”。第七,警告赫鲁晓夫停止其威胁行为,停止军备竞赛,“把世界从毁灭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最后,肯尼迪提醒美国人民,他选择的道路充满艰难,但“符合美国的性质、勇气和义务”,为了在西半球和全世界赢得“和平与自由,美国不会屈服,更不会投降”。[⑤]
    肯尼迪的演讲无疑像一颗炸弹,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苏联及东欧强烈谴责“隔离”政策是一种“海盗行为”,苏联决不受它的束缚。[⑥]中国也谴责肯尼迪的政策是在进行“新的战争挑衅”。[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致电肯尼迪说:“您的行动是铤而走险……没有半点可以相信的理由”。[⑧]肯尼迪的政策却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美洲国家组织次日全票支持肯尼迪的决定。西方国家的支持增强了肯尼迪的信心,但为了不过分激怒赫鲁晓夫,他决定采取婉转和谨慎的态度,甚至在词语的选用上也特别小心,最后选择了“隔离”这个字眼。因为“隔离”比“封锁”火药味轻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