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后果(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 韩洪文 参加讨论

古巴导弹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转折点。它虽不是导致冷战结束的唯一因素,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此之前,美苏曾多次利用核武器威胁对方。1953年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就以“核选择”威胁北朝鲜。[28]在以后的半年里,美国又多次暗示,如不达成停战协议,它将动用核武器。苏联也毫不示弱,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也声称要使用核武器。但是,双方长期威胁的结果不但没有威慑住对方,反而导致了一触即发的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他们不会忘记危机期间那紧张、焦虑和充满危险的日日夜夜。危机不啻于一副清醒剂,使他们从冷战及至核威胁的混沌中清醒过来。危机之后,双方不再试图使用核武器威胁对方以获取政治或外交方面的利益。双方都清楚,动用核武器无异玩火自焚,不只是两败俱伤,还会危及整个人类。
    古巴导弹危机的主要后果导致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军备竞赛。苏联在危机事件中受到的挫折反而坚定了它调整战略平衡的决心。苏联领导人看到,战略优势才使美国能够运用“强硬的”外交手段迫使自己退却,美国的“胜利”也证明苏联关于战略力量决定政治影响的理论是正确的。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核战略计划,弥补不足以求得战略均衡。苏联就是抱着这个强烈的愿望从古巴饮恨而归的。危机之后,苏联加速SS-7型洲际导弹的部署,集中力量研制SS-9型和SS-11型“硬性”洲际导弹,进一步改进北极星式导弹和套鞋式反弹道导弹。赫鲁晓夫反对大规模进行昂贵的导弹部署计划,他执政时期的发展核战略计划还有点掩人耳目。如果说他的做法是为了赢得时间,暗暗用劲以期在最大限度避免另一次核对抗的前提下实现战略均衡的话,那么,他的继任者则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军事力量,增加军费开支,大刀阔斧地执行导弹建设和部署计划。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拥有200多枚洲际导弹,据估计苏联仅有40枚,战略轰炸力量也十分薄弱。[29]经过几年的发展,苏联1964年底拥有近200枚“软性”洲际导弹,1966年增到340枚,1967年猛增到730枚,次年苏联的“硬性”洲际导弹数量基本与美国相等。[30]
    与此同时,美国为了维护其战略优势地位也作出强烈反应。1965年,美国决定发展第三代民兵式导弹和海神式导弹以及分导式弹头导弹。在防御方面,1967年美国决定部署“瘦子”哨兵式反弹道导弹系统。到60年代末,激烈的战备竞赛又有脱离和平轨道重踏数年前覆辙的趋势,一种新的危险即将来临的恐惧感缠绕在美苏领导人的心头,促使双方就战略军备限制问题进行会谈。1972年5月美苏签署“限制战略武器协约”。协约严格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但没有限制洲际导弹和潜艇导弹数目,未限制多弹头导弹、轰炸机及中程核传递装置。实际上,“协约”只是让世人观看的幌子,双方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到80年代末,双方各具有可毁灭人类生存数十次的核武器力量,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古巴导弹危机对欧洲、东南亚特别是拉丁美洲产生深刻影响。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后遗症。危机爆发之前法国就决心生产没有美国插手、不受美国控制的核武器,并成功实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危机之后,戴高乐更坚定地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多次顶住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坚持防务独立。1967年3月迫使美军撤出法国。许多拉美国家更加关心核武器在拉丁美洲出现的问题。危机后不久,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厄瓜多尔向联合国递交一份建议使拉美成为无核区的决议案。经过三年的磋商谈判,签订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年2月,15个拉美国家在条约上签字。各签约国承担义务,只为和平目的使用核材料和核设施,禁止在各自领土上设置或储存核武器。
    最后,从表面上看,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是一种退却。但是,危机的和平解决表明,苏联还是具备相当实力的,致使战略上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不敢冒然入侵古巴,遏制了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从而使古巴从美国的殖民枷锁下解放出来,获得了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独立和自由。危机之后美国不再对古巴表示干涉和武力威胁,古巴在和平的环境里走上了社会主义新式道路,这是导弹危机的一个积极的直接后果。
    注释:
    ①Frank Gostigliola《失败的设计:肯尼迪、戴高乐与欧洲斗争》(The Failed Design:Kennedy、DeGaudlle and the struggle for Europe)Diplonatic History,Summer 1984,P243-244。
    ②(美)M·贝科威茨等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商务印书馆1971版,P167。
    ③Arther Schlesinger.Jr《一千天》(The Thousand Days)New York Honghton Mifflin 1965 P167。
    ④ ⑧ [13] [15]Theodore Sorenson:《肯尼迪》(kennedy)London 1965 P812、P794、P708、P710。
    ⑤John F.Kennedy《肯尼迪总统1962年的政府文件》(Public Papers of the Prdsidents John F.Kennedy 1962)Washington DC P.O 1963 P814-816
    ⑥《人民日报》1962年10月26日。
    ⑦《人民日报》1962年10月24日。
    ⑨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曾鼓动美洲国家组织终止与新古巴的关系,但遭到墨、智、巴和阿根廷等6个主要国家的反对。
    ⑩F.Parkinso《拉美,冷战与世界列强》(Latin America,the Cold War and the World Powers 1945-1973)Beverly Hills C.A.Sage 1974 P150。
    [11]John Martin《阿德莱·史蒂文森与世界》(Adlai Stevenson and the World)Garden City New York,1972,P702。
    [12]Walter Johson《阿德莱·史蒂文森言论集》(Papers of Adlai Stevenson)Boston,Litlle Brown,1972-1979,Vol.Ⅲ,P3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