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谈现代化过程中领导者力量的错位(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钱乘旦 参加讨论

三、争夺现代化的领导权
    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可以看出:在近代德意志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旧势力都在起主导作用,新力量似乎还没有出生,或者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但拿破仑的冲击却使旧德意志一去不复返了:战争中,已存在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原有的数百上千个大小邦国、帝国骑士领和帝国自由市合并成38个半独立的行政单位,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人们意识到:落后是由国家不统一造成的,于是,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它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在它看来,自由和统一是不可以分割的,但如果一定要作出孰先孰后的选择,那么按巴登自由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卡尔·冯·罗特克的说法:“我宁要没有统一的自由,而不要没有自由的统一。”(注: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4页。)这意味着新力量企图自下而上地改造德国,与迄今为止的德意志道路背道而驰。人们似乎很愿意尝试一下革命的方法,这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30年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最后,革命果真出现了,1848年德意志爆发全面革命。革命需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统一德国,二是推翻专制。用革命的方法解决德国问题就必须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否则就一项也完成不了,革命从本质上说必须自下而上地进行,因此不推翻各邦国内的专制,就不可能实行革命的统一。然而遗憾的是,卷入革命的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始终在期待统治者的指引。莱茵区资产阶级领袖汉泽曼在革命前夕写给政府的一封信十分典型,他说:“……我的希望,我的哀求,都寄托在我们尊贵的国王身上。靠它,靠霍亨索伦王朝,德意志才能……免于无政府状态之祸。”(注:维纳·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74页。)在这种心态下革命就很难进行到底。
    不过更为遗憾的是,革命从一开始就分为两半,一半坐在法兰克福的国民议会中讨论“统一”,并最终把统一的帝国皇冠赠送给普鲁士国王。国王不领这个情,说他不能从贱民手中接过这顶“耻辱的皇冠”(注:E.J.Passant &c,A Short History of Germany 1815-194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p35.)。这使得法兰克福议会中资产阶级的“革命者”们茫然不知所措,尽管德意志西部工商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发过过几次小规模起义,但终因全德意志不愿响应,统一的愿望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了。
    另一半在柏林和维也纳街头发动巷战,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两地(及其他一些地方)都流了血,并一度把宫廷赶出城外。但是,当革命取得这初步的胜利后,革命者就心安理得地坐进了由宫廷授权召开的临时议会,并心甘情愿地等待宫廷打回来复辟。这样一种半心半意的革命在西欧国家是从来没有过的,德意志新生力量生来软弱,在革命过程中暴露无余。
    这样,主动权又回到旧势力手中。在革命中,旧的社会力量以专制君主为核心,动用武力镇压了革命。但革命被镇压后,普鲁士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国王颁布了一部钦定宪法,规定普鲁士成为“立宪的”国家!这在整个德意志都造成深刻的震撼:当时,多数邦国都废除了革命中制定的宪法,而唯独普鲁士却颁布宪法,从而使全德意志都为之归心。自此后,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者就心甘情愿地接受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导了,容克成了德意志自由主义的旗手!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说:“1848年革命失败后,人们普遍认为德国人天生是不适宜民主来统治,只有用强制性的纪律才能把全民族团聚在一起。”(注: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60页。)但这种心态其实被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精神遮掩起来了--普鲁士不是得到宪法了吗?英明的统治者将引导人民走向未来!然而,恩格斯却对德意志的未来有过准确的预见,他说:革命的失败意味着“政治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德国永远不可能实现了”,(注: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96页。)看来德意志的旧统治者又胜了一筹。
    60年代初,自由主义与专制政府摊牌,触发事件是国王的“军事改革”,国王企图通过军事改革打击自由主义,于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就在议会否决政府的预算,企图切断“军事改革”的财源。当时,如果议会获胜,那么普鲁士就会像英国那样通过议会斗争,逐步向民主制度转化。威廉一世(1861-1888年在位)显然意识到这种危险,因此他打算退位,说他“做不到按照议会中现在这个多数的意志来进行统治”。(注:Theodore S.Hamerow ed.Otto Bismarck,Reflections and Reminisce-nces,New York,1968,p.105.)正在这时,他的容克陆军大臣推荐另一位容克政治家、正在彼得堡任大使的俾斯麦回朝,拯救容克和容克的国家。
    俾斯麦做的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他要让容克来完成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任务,从而让自由主义无立足之地。1848年革命是由自由主义发动的,当时,它既想实行统一,又企图推翻专制。在革命中,这两项任务被不自觉地分开了,现在俾斯麦却要自觉地将它们分割开来,他说:“当今的大事不是靠决议和多数票来解决--那是人们在1848和1849年的错误--当今的大事靠的是铁和血。”(注:E.J.Passant &c,A Short History ofGermany 1815-194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p.46.)这表明:他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的统一问题--那是“当今的大事”;为此,“决议”和“多数票”都是不可取的,那是一个应该纠正的“错误”。他曾说,“普鲁士王权尚未完成自己的使命,它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当作你们宪法大厦的纯粹装饰品,还不能作为一个死的部件装入议会统治的机器中去。”(注: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0页。)因此,专制制度不能被消灭,它应该继续生存下去。为了证明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甚至不惜借助“君权神授”的过时理论,说普鲁士国王“不是由人民而是由上帝的恩赐而掌握了实际上不受限制的王权”。(注:恩斯特·恩格尔贝格:《俾斯麦》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总之,俾斯麦设计的德意志未来是:由普鲁士王权统一德国,由容克地主统治德意志。
    这个任务是靠“铁和血”完成的,不过铁和血意味着对外的战争。从他上台那一刻起,他就置议会的反对于不顾,而强行征收“军事改革”税。一年多以后,他就可以凭借一支重组的军队去发动对外战争了,他先后打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在对外战争中,他让普鲁士的容克阶级充当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旗手,从而成为无可争议的民族领导者。战争的胜利不仅剥夺了自由主义反对王朝的藉口,而且使一切德意志邦国都不得不聚集到普鲁士的旗帜下,向德意志的敌人共同开战。1871年1月,在打败法国仅几个月之后,俾斯麦就偕同威廉一世前往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在镜厅中接受了其他德意志邦君的“劝进”,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