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时期的纺织和毛皮手工业生产(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张永山 参加讨论

丝织品的生产已形成一套比较合理的工序,缫丝和脱胶是利用蚕丝纺织的关键,前者在商代已经掌握(18),后者也有了科学依据,从歧山出土的丝织品残迹鉴定结果知道,蚕丝已不是原生的成对生丝,而是经过精湅的单根熟丝(19),表明至迟在西周前期蚕丝已进行脱胶处理。这项工艺与后来成书的《考工记·氏》“湅丝以涚水”的经验总结相符,即用温水加栏灰渍生丝数日(20),脱去丝胶和杂质,使蚕丝光泽、柔软,便于染色。穿综上机是进入纺织的中心环节,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劳动,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设计首先在这个环节中实现。精湅好的丝经过梳理,将每根丝一一穿入综孔,一般的平纹织物有两片分经综便可胜任,织造绞经的罗要再加两个提经的综,若织几何形花纹必须另加提花综,数量多少视花纹的复杂程度而定。商代的暗花菱纹绮大约需要六片提花综(21),宝鸡出土的西周前期的斜纹绮,地纹为左向的斜纹变化组织,花纹是菱形图案,这样织法的花纹比商代平纹暗花绮复杂的多(22),使用提花综的数量必不少于六片。织造平纹重组织的锦,其特点是通过表里经的交替来显现花纹,没有织造前多片提花综的位置先后的安排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各种丝织品设计图样能够变成现实,经线穿综是至关重要的步骤。穿好综的经线固定在两端有轴的平机上。据研究商代“已有平放式或斜卧式”织机(23),锦的出现更需要平放的织机才能织出如此高级的丝织品。《诗·小雅·大东》里的织机以杼和轴为主要构件,分别为送纬线的梭子和卷经线的机轴。与经轴对应的一端为卷布轴,二者的轴端都以棘齿(轴牙)固定轴头,便于旋转调整经线的位置,同时也将织好的成品卷在轴上。这样的构造自然应是平放式的织机(24)。《淮南子·汜论训》笼统地认为继“手经指挂”之后产生的是“机杼胜复”(胜即机轴(25))的织机,而古经字的结构显示出在平机产生之前先有竖机,金文中的巠字是经的原生形态,象悬挂经线的竖机(26)。西周时期巠,经二字并行,或许反映出当时竖机还没有完全被平机取代,广大的民间织造平纹织物,有两片综的竖机当然可以胜任。尽管竖机可以织出简单的斜纹织物,那是仰仗双手挑织,因为竖机上难于纵向排列多片综框。商代的回纹绮是六片提花综的产物,周代的锦和菱形图案的斜纹织物,除了使用两片交织综外,也必须有若干片提花综方能形成需要的菱口,织出经线起花的重组织锦和菱形图案的斜纹织物,能够安排下如此众多综框的织机只有平放才可能实现,所以这个时期生产高级丝织品的机械唯平机莫属。交织综系用杠杆原理升降,使梭口开合。提花综的控制是否也如此,尚待研究。即使是两人合力操作,一人打纬,一人提综(27),也比手工挑织的效率高的多。
    印染和刺绣是使丝织品锦上添花的加工工艺,官府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染人,负责这项工作,把染色分为浸染和画染两种,并规定出一整套工作程序。春天开始把素丝和丝织品进行染前处理(“暴练”--煮晒),夏秋分别染(紫)、冋(褐)等(30)。在西周的诗歌里除上述颜色外,还提到蓝和绿之名(31)。这些记载说明当时已掌握“三原色”的套染技术,再加上每种颜色还有深浅的差别,又区分出无数种色调,这样西周丝织品的颜色可以称得上是五彩缤纷。提花织物的着色要求将精湅好的丝染色,再依据设计图案把不同的彩线穿入相应位置的提花综内,便可织出变化有序的花纹。
    画染(彩绘)古称画缋,多施于礼服和帷幔之上。这样的彩绘古籍中多有记载,金文和田野考古也屡有发现。《诗经》里的“玄衮及黼”、“衮衣”、“黼衣”(32),金文中的“玄衮衣”、“玄衮黼屯”、“玄衣黹屯”、“画”(33)等,都是有花纹的礼服。称作“玄衮”的礼服是在黑赤色的底帛上画出卷龙纹(34),而“黼”和“黹屯”是在礼服的边缘处彩绘或刺绣流行的花纹(35),“玄衮屯”就是绘有卷龙纹和五彩绣缘相结合的礼服(36)。由此可知,贵族阶级穿著的丝绸服装是采用染绘并用装饰法的。田野考古中见到有类似花纹的彩绘帷幔和刺绣残迹,洛阳周墓里出土的“布质画幔痕迹”,是用毛笔绘出的黑白红黄四色几何图案(37);宝鸡茹家庄周墓的残帛上留有辨子服刺绣花(38),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刺绣资料,或许就是“黹屯”纹样的一种。地帛上“附着红黄褐棕四种颜色”,其中红黄二色是画上去。这表明不仅用彩绘花纹装饰丝织物,而且地也有画(平涂)法染色的产品。
    浸染和画染的颜料来源有两个,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采用天然矿物。《小雅·采绿》中的“绿”和“蓝”是提取黄色和蓝色染料的荩草和蓝草(39),“绿”所含的木樨草素能把织物染成带绿光的亮黄色,而“蓝”含有靛甙,是天然的还原氧化染料,溶于水便可使织物呈现靛蓝色。茜草也是重要的植物染料,古代名为茹藘(40),根部饱含呈红色的茜素,是染绛色的好颜料(41)。但这种染料不能直接染于织物,需要与媒染剂明矾相配合,生成不溶性色淀后才会固着在纺织品上,而且极不易退色。又如茈草(又名紫草,紫英)的根部含有紫色素,是古代媒染性紫色染料,《山海经》记载黄河中下游许多名山都盛产这种染草(42)。国家规定只允许在春秋两季采摘染草,并由专门机构负责征收和向染织部门颁发(43),从而保障了染料资源长期稳定的生产和供应,进而使纺织品的染色工艺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矿物颜料很早就以它优良的品质被人类当作涂染材料,西周时期这种染料更受重视,成为丝织品着色的高级染料。用作染料的矿物主要有朱砂(丹砂)、赭石(赤铁矿)、石黄、石绿等,除赭石染毛麻织物外,其他三种多用来染丝织品。茹家庄丝织物残留的红黄二色就是以朱砂和石黄作染料的(44)。朱砂的成份为硫化物,石黄是铬化物,二者的细粉不能象植物染料那样溶于水染在丝织品上,古代只能用胶液调制成浆糊状在高级织物上涂抹,岐山周墓的丝织物涂染的颜料经光谱定性分析,红色的染料是汞元素,无疑是以朱砂作颜料的(45)。矿物染料产量少,开采难,得之不易,就连贵族妇女庚嬴化装用的丹还是从周王那里得到的赏赐(46),足见这种染料十分贵重。朱砂产于南方,远道运输后(47),需要再加工制成明暗不同的红色颜料,这样的染料是相当昂贵的,只有贵族才有条件使用。
    丝织品的生产从养蚕成茧,脱胶抽丝,装机织造,到暴练染色和其他美化加工工艺,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劳动程序,才把一根根蚕丝编织成洁白如雪、或色彩艳丽的丝织品,不能不承认这是我们祖先对古代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