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格多样的麻纺织品 我国麻纺织品比丝织物的历史更古老,在新石器时代许多遗址里都有麻纺工具(纺轮和纬刀)出土,麻纺物的印痕也屡屡发现,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一些陶器上经常留有清晰的麻布印痕。夏商时期的麻纺织品已经相当考究,麻纤维曾经过脱胶处理,有的经线为双股加捻成S形,经纬的密度达到十升布的水平,与汉代的大麻布相差无几(48)。近年发掘出土的周代纺织工具(陶纺轮)和麻纺织品的残迹与商代的相仿,纺轮的形式多样,有扁圆形、圆锥形、锥台形、算盘珠形等,最大直径在4至5厘米之间,中心有孔便于穿柄旋转。麻布的等级大体依用途和穿戴者的身份差别有所不同,目前见到的麻布经纬线每平方厘米约6至10根(49),有的达到13根左右(50)。周代对于麻布的粗细和宽狭有严格的限制,《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宽狭不中量,不粥于市。”明确规定凡不合法度的“精粗”和“广狭”的布疋都不能销于市。孔颖达《疏》曰:“布帛精粗者,若朝服之布十五升,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之类是也。”这里的升是布的等级单位,一升为八十根经线,升数愈高,布幅所含经线愈多,清人考证:“古布幅阔2.2尺,当今尺1.37尺”(51),约合45厘米。用此标准衡量上面提到的那些西周麻布,相当于3至5升和7升的等级,这样的麻布当然不是上等品,不能与“治其缕细如丝”的缌(细麻布)相比(52)。文献记载经线最密的麻布与丝织品相仿,是那时的奢侈品,到春秋时期麻布帽已改用丝织品制作(53),就是因为如丝的细麻布纺纱和织布太困难了。关于细麻布有三十升和十五升之说(54),即1厘米宽的范围内要容纳50根或25根经线,如果说前者过于密集难于织造的话,后者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因为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出现了1厘米内有24根和31根经线的细麻布了(55),西周时织造十五升以上麻布自然不在话下。 麻纺织业的原料取自大麻、苧麻、葛和菅草等韧皮部分,利用池水沤制的微生物脱胶处理法(56),或煮沸方法脱胶(57),使韧皮成为白色柔软的纤维,以便于纺纱织布。我国黄河流域是大麻的原产地,因而西周和春秋初期的人们经常把它作为诗歌诵唱的题材,如《诗经》里有“麻麦幪幪”、“丘中有麻”、“蓻麻如之何”、“禾麻菽麦”等(58)。这些诗反映出黄河中下游地区对麻的种植很重视,其中以河南和山东一带大麻的产量最为驰名(59)。淮河长江流域适宜苧麻生长,位于淮北颖水旁的陈国把苧麻和大麻的种植同等并重(60),显示出这里是大麻向苧麻生长的过渡地带。远在长江南岸的吴国所在地,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就以苧麻作为纺织原料了(61),周代此种作物自然不会减少。葛和菅草是野生的植物,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唯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绤,服之无歝。”(《周南·葛覃》)这类纤维是弥补人工种大麻和苧麻不足的天然原料来源,所以西周时期麻纺织业的原料比较充足。 官营麻纺织业由掌葛负责征收原料,典枲是掌管和向生产作坊发放原料的部门,并按时将不同等级的麻纺织品收缴入库,供王室(或诸侯)的各种消费需要(62)。农夫家庭纺纱织布受地方行政机构的监督,前引《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载正反映出国家政权行使督察生产的职能,统治者因此也得到更多的“布帛”产品。不难看出,国家对两种纺织生产体系同样重视。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补充的纺织生产形式,是国家麻布来源的两条主要途径。 妇女是麻纺织业主要生产者,从各种麻类作物的收割、粗加工、到纺纱织布都是她们--完成的,直到春秋前期的一些诗歌里仍留有妇女辛勤劳动的印变,《王风·采葛》中男子思念的便是年青的采葛姑娘(“彼采葛兮”);《陈风·东门之池》利用比兴的手法唱出“沤麻”、“沤菅”、“沤菅”的劳动者也是青年妇女;《东门之桧》的“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和《豳风·七月》里的“八月载绩”的诗句,都说明纺纱织布是妇女的天职。当时还把善于从事纺织生产看作是女子的美德,从小就引导她们向这方面发展,《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生活习俗,明显地带有这种色彩。这里的瓦,各家解释为纺博(63),即田野考古中发现的陶纺轮(64)。也就是说女孩降生以后,便把第一件劳动工具--纺轮让她玩耍,作为培养妇女美德起点的标志。待其能从事劳动时,师氏开始教育她们学习纺纱织布的技术,能够熟练地掌握“妇功”本领以后才可以出嫁(65)。由此可见,妇女学会纺纱织布技术是何等重要,同时也形象地勾画出当时男女社会劳动分工的图景。麻纤维可以纺出细如丝的纱,织出密如绢的布,已如前述。这样的高级麻布是贵族阶级独占的织物,用以制作朝服和麻冕等礼仪服装,还作为互相赠予的礼品,金文中的“尸白宾睘贝布”之布(66),当是这种细麻布。粗麻布除农夫和奴隶作衣料外,还是制作车辆帷幂和伞盖的材料,金文中赏赐的就是麻布做的“苴幕”和“苴幂”(67)。周墓中多次发现的“布质画幔痕迹”等,说明粗麻布还是贵族的丧葬用品之一。葛纤维织物是仅次于麻布的纺织品,也有精粗之分,“精曰,粗曰绤。”(68)故古人评论葛的用途时说:“君子得其材以为绤,以为君子朝廷夏服。”(69)其实君子穿的只是那种精细的布衣服,而一般劳动者多以绤布衣蔽体。麻布和葛布由于原料丰富,织造技术比较简单,而且既经济实惠,又能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要,因此麻纺织业生产的发展有广阔的前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