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观实用的毛皮加工业 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兽皮作为御寒和蔽体的材料,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逐渐开发出它轻暖和韧性强的特点,发展起裘皮、皮革和毛纺织业生产。由于产品具有丝麻织品无法相比的保暖和耐用的优越性,所以备受青睐。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繁茂,是野生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自然环境(70),这一带的畜牧业也比较发达(71)。西周时期国家还规定只允许秋冬季节捕杀珍贵皮毛动物(72),这样的措施既保证了野兽不会骤然减少,又能获得成色最好的皮毛,从而为这项加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国家负责征收和保管毛皮原料的职能部门是掌皮,它的职责为:“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共其毳毛以为毡,以待邦事。岁终,则会其财赍。”(73)这段记载交待三个问题:(一)皮和革分别在秋冬季节征收;(二)皮、革经百工加工后,制成不同等级的产品;(三)核查每年皮、革的收支和库存状况。应该指出,这里的百工包括制裘、制革(古称韦(74)、制毡和毛纺等生产部门的纺织者和生产者。下面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叙述。 文献记载司裘是负责安排百工生产各种规格等级裘皮制品的官员,按时为王制作黑色羔皮“大裘”,精工细做的“良裘”和供赏赐用的“功裘”等裘装和毛皮用品(75)。铜器铭文中确实见到负有这种职责的官员,如裘卫的几件器物铭文记录他利用“麀桒(鹿皮披肩)”、“相当于文献中的帷慢和茵(85),就是经过熟制的虎皮做成的车幔和坐垫。上述那些漂亮的、或实用的裘服和车上装饰用兽皮等,说明王室和诸侯国都有鞣制裘皮的生产部门,后者还有向朝廷进献产品的义务,如北方的侯伯韩侯曾以率戎狄向周宣王“献其貔皮赤豹黄熊”为荣(86)。这也是王室裘皮的另一个来源。 古代把去毛的兽皮称为革,经过脱脂鞣制为熟皮名韦。现在一般把熟皮叫作革或皮革。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残迹证明皮革的用途很广,武器、生产工具和车辆的绑缚组装和牵引离不开它,武士的衣甲和贵族的衣着饰物更以皮质的为贵重。三十年代在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皮甲印痕(87),西周不仅有皮甲,还有青铜甲片连缀皮革之上的复合甲。《尚书·费誓》追述伯禽伐徐戎号令“善敹乃甲胄”之甲,《正义》引《经典释文》云:“古之作甲用皮”。近年山东胶县出土的青铜铸件护胸甲,很可能是钉缀在皮质甲衣上(88),长安普度村的青铜甲片背后仍留有皮革纤维,证明复合甲确实有以“皮革作为衬里”的(89)。周王直属大军有西“六师”和东“八师”(90),加上诸侯国的军队,整个周王朝的各级将领和甲士所需的铠甲就相当可观了,皮甲和“复合甲”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与甲衣和冕服配套的饰物蔽膝大部分是用皮革制成的(91),这种系于腰间垂至膝前的饰物,由于佩带者的等级和地位不同,形制、名称和颜色也就有别,《诗经》里称“朱芾”、“赤带”、“”(94),体现出是用熟革制成的特点。这样的物品在田野考古中已有发现,系于腰间的革带上,大体与古书的记载相合(95)。古人穿着甲衣和冕服不仅需要有革带系于腰间,有时还要戴皮革作的帽子(韦弁)。由此看来,皮革是周代制作服饰的重要材料之一。我们知道人类最早以兽皮御寒和遮羞,当鞣制皮革的技术发明以后,便将兽皮分别加工成裘和韦(革),利用绒毛保暖和韦(革)柔韧的性能,做成用途不同的服装和饰物,成为富有者钟爱的高级服饰。由前述文献和金文得知,周王赏赐臣下的衣服和军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皮革为原料的,加之战争中皮甲等革类物资的损失和消耗,又要及时得到补充,若没有相应的皮革生产部门,是满足不了诸多需要的。金文中有管理军服的官员,如服余是周王任命辅助“备仲司六师服”的副手(96),他们管理的“六师服”中自然不乏皮甲一类戎服。这条材料启示我们周代的皮革生产已达到有贮备的程度,它的发展水平和规模是不能低估的。 前引“共其毳毛为毡”,是说百工利用动物绒毛制作毡。这里的毳毛,一般认为是兽的细毛(97),或专指细羊毛(98)。毡的制作方法《说文》云:“捻毛也。”段氏《注》进而解释为“蹂毛成毡也。”或许是将清洗干净的兽毛或羊毛铺在编联为帘子上,卷紧后经过碾压形成一种没经纬线的毛制品,这种方法在我国北方地区仍在采用。正因为毡是一种没有经纬线的毛制品,一般不作衣料用,而是用来铺垫床案(99)。做衣服的毛织物称作毳布和褐(100),它是所谓“贱者之服”的衣料(101)的盛装和《周礼》中的“毳冕”(102),都是指贵族的礼服。古人认为这类服装的原料“若今之毛布”(103),表明毳布确是毛织品。这种布织出后还要染上鲜艳的颜色,或在素地上绘出五彩的动物形图案(104),由此想到《一切经音义》引《三苍》云:“毳毛,羊细毛也”的推论不无道理。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虽然还未见到毳布,但早在商代前已有同丝织物一起出土的羊毛纤维(105),草原地带发现了相当于西周时期的毛织物,有的是由羊毛和狗毛合股线织成,经纬线分别为14至15根/厘米,8至9根/厘米(106);有的以纯羊毛为原料、纺成单线、染作黄褐色,织出相间颜色的条纹毛布(107)。纺织技术较边远部族先进的周王朝,生产出类似、甚至更高水平的毛织物是完全可能的,只是目前还未发现而已。比较粗的毛织品称为褐(108),它是所谓“贱者之服”的衣料(109),粗糙的样子象文献所载的“马衣”(110)。直到战国时期农家仍生产这种纺织品(111),如此劣质的产品与农夫家庭生产的品种多样、精粗得当的麻类纺织品相比是很不协调的,显然不是因为技术水平低下织不出好的毛布,而是另有原因,诸如需要量大、好原料被官府征走,以及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加工,等等,故而才出现劣质的毛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