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美国人口地区迁移特点及其影响(2)
由于美国的南部和西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地带,是发展新兴工业最理想的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就将总额740亿美元军事拨款的60%倾注这一地区, 建立了强大的军火工业以及航空、原子能和电子等有关工业,从而为南部新兴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开创了西部和南部重点发展新兴工业的新的地区分工格局。二战后,美国巨额资本又竞相投入该地区,在这里发展起来了新兴工业,并逐步成为全国电子、宇航、原子能、飞机、石油化工、仪表、通讯等新兴工业的重要基地。而且此后南部和西部新兴工业投资速度迅速增长。1958年,“阳光地带”15个州的电器、仪表及化工等主要由新兴工业部门构成的制造业,投资额为6.4亿美元,1975年猛增到52.7亿美元,增长37倍多。而同期,东北部和中央北部14个州的冶金、金属加工、机器制造和运输设备四大传统工业部门投资仅增长2倍。 (注: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6 页。)随着新兴工业资本投资额的飞速增长,它所吸收的劳动力也大幅度增加。因此,二战后美国人口和劳动力便大规模地从传统工业部门所在的东北部和中央北部,迁移到新兴工业部门所在的西部和南部地区。新兴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如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医疗保健、科学、教育、旅游、娱乐等服务部门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南迁西移。 第二,南部和西部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美国人口南迁西移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历史上,美国南部的轻工业就比较发达,这里具有原料丰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二战后,由于新兴工业的发展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急剧增加,个人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这必然要求轻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西部和南部的企业家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竞相大力发展轻工业。同时,还有更多的资本流入西部和南部地区的轻工业。1958年,南部轻工业投资额为9亿美元,1975 年增至43亿美元,增长将近4倍,而同期北部轻工业投资只增长了1.7倍。(注: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7 页。)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在总投资额相等的条件下,可以比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美国西部和南部要大力发展轻工业,仅仅依靠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吸收大量的新劳动力。所以,西部和南部轻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人口的地区迁移。 第三,美国联邦政府以及西部和南部各州政府采取了鼓励和资助人口南迁西移的措施,对美国人口南迁西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更新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由于新兴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传统工业的地位相对下降。因此,从50年代中期以后,失业问题成为东北部和中央北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入70年代,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工人罢工和游行示威不断发生。在1973-1975年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最高时达9.2%(注: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49页),1982年11月,美国失业人数1200万,失业率高达10.8%(注: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69页)。而中央北部各州的失业率最高时竟达16%(注: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9页。)。 为了缓和北部日趋恶化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满足“阳光地带”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和“阳光地带”各州政府采取了鼓励和资助北部人口南迁西移的措施,如补贴迁移费用、制定住房建设方案、补贴迁移人员的住房费用、制定人力训练计划、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等。 另外,美国西部和南部优越的自然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口南迁西移的一个诱因。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欧洲移民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时曾经指出:“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竞争震撼着欧洲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致于很快就摧毁了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0页。)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人口南迁西移浪潮,其意义和作用更加深远。 第一,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和中央北部大规模地南迁西移,为美国“阳光地带”经济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历史上,由于西部和南部地区比较落后,所能容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所以在第二次、第三次人口地区迁移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南向北,大批南部地区的劳动力离开故土,到比较发达的东北部和中央北部寻找就业机会。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东北部和中央北部的传统工业部门日趋衰落,工人失业现象严重,而“阳光地带”的新兴工业部门却蒸蒸日上,生机盎然,并带动该地区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劳动力大幅度增加,仅仅依靠原西部和南部的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战后美国人口大规模的南迁西移,恰好适应了“阳光地带”经济发展的要求,为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1958年至1975年,“阳光地带”新兴工业就业人数增加了1.5 倍,新增就业人员绝大部分是来自东北部和中央北部的移民。(注: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6页。)1954年至1972 年,“阳光地带”轻工业就业人数从200.3 万人增加到287万人。(注:参见曲恒易《美国“阳光地带”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初探》,载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美国经济研究室编《美国经济问题参考资料选编》。) 第二,美国人口大规模地从东北部和中央北部南迁西移,为“阳光地带”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发展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这就要求就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熟练的劳动技能。流入南部和西部的白人,很大一部分是东北部和中央北部的大学毕业生。还有许多受过专门训练的、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他们或自由地大批南迁西移,或是随着大公司总部和地方办事处迁到“阳光地带”。如加利福尼亚的圣克拉拉县,在50年代还是一片果园。后来,斯坦福大学和工业器材厂共同设在此地,同时,当地政府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气氛,吸引东北部和中央北部的高级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来此筑巢。到80年代,这里已拥有800 多个科技公司和15万名科技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东北部和中央北部)(注:参见曲恒易《美国“阳光地带”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初探》,载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美国经济研究室编《美国经济问题参考资料选编》。)由于美国科技人员的南迁西移,80年代初,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四大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北卡来罗纳州、得克萨斯州,比东北部四大州--纽约州、伊利诺斯州、宾夕法尼亚州、密执安州拥有更多的科学家。(注:参见曲恒易《美国“阳光地带”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初探》,载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美国经济研究室编《美国经济问题参考资料选编》。)来自东北和中央北部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他们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发起者,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接受者、应用者,总之,他们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量。他们的南迁西移,客观上适应了科技革命和“阳光地带”新兴工业部门及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使“阳光地带”的新兴工业部门和其它经济部门在更新更高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以高速度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