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层面看法国专制主义君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3)
在国家主权学说的基础上,博丹提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学说。他认为,国家主权的祟高永久权力必须掌握在国内某个确定的个人或集团手中,为此,他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他认为君主制是维护国家良好秩序的唯一形式。他把君权定义为“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的最高权力”,君主除了服从上帝的自然法和道德法律外,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因此,博丹反对任何的议会或立法机构对君权的限制。博丹虽然承认破坏自然法和神祗法的君主是暴君,但不同意臣民的反抗和革命,“任何臣民个人,或全体臣民整体,试图凭借事实或正义的原则去做任何反抗君主荣誉、生命和尊严的事,都决不可能是合法的,不管君主做了何种罪恶的、不敬的和残酷的事”,君主的权威来自上帝,臣民的任务是消极地服从。〔14〕 德穆兰、博丹等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从维护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立场出发,系统论述了君主专政和国家主权的学说,初步奠定了近代国家政治理论,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社会上层统治集团,促使他们作出了强化国家政权建设,完善国家新型职能,加强国家对社会生活干预的一系列政治尝试,这样,旧的封建国家形态开始发生部分质变,一种新的代表特殊共同的利益的国家政治形态--专制君主政治日益确立和发展起来。 专制君主政治是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国家政治形态,是16一18世纪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及文化等各方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席卷整个西欧的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彻底否定了超国家的基督教神权帝国的神话,为专制君主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时代契机;法国封建主义母体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成长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超壮大,构成了专制君主政治存在的现实基础;而法兰西民族观念的凝成和法国近代世俗君主专制政治理论的兴起,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专制君主政治的发展。然而,近代法国专制君主政治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主义的性质,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专制君主政治必然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所代替。 注释: 〔1〕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务馆1986年版,第388页。 〔2〕〔3〕〔6〕盖内(Guencc:《Statsc and Rulers in Latcr Mcdicval Europc》。Oxford,1985,p50,p54,p54-55。 〔4〕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导言部分,商务印务馆1985年版,第4-5页。 〔5〕瑟诺博斯:《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5-37页。 〔7〕〔8〕赫兹(Hcrtz):《Nationality in History and Politics》,London,1915,p165-176,p300。 〔9〕〔10〕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第462页,第468-469页。 〔11〕休·塞顿-沃特森:《民族与国家》,伦敦,1977年,第31页。 〔12〕〔14〕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础》,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36页,第559页。 〔13〕穆尼埃(Mousnier):《Thc Origins of statc and Socicty in Francc Undcdthe Absolntc Monarchy 1598-1789)IVols,London,1984,p645-64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