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藩体制
德川时代(1603-1867)以幕府为中心、各藩为支柱的幕藩体制,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封建国家体制。这一体制有效地维持了德川幕府这一维护封建制度的国家体制,同时也充当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温床,有力地促进了德川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幕末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国,应当说幕藩体制功不可没。 一、幕藩体制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幕藩体制的成立和存在,以全国性的、各藩内一定的商品货币经济和交通的发达作为前提,其社会构造本身,就已蕴藏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要素,这是德川时代,特别是德川时代前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 首先,兵农分离制度是构成幕藩体制的基础条件。从政治制度上说,它将武士和农民这两个基本的阶级固着在僵硬刻板的形式之中,强烈地体现出城乡差别的深刻意图。以城下町作为代表的政治都市为中心,确立起武士对农民和城市对封建农村的政治统治,所以,“城下町代表的近世都市,是根据兵农分离而组成的幕藩体制国家的据点,也是兵农分离权力集中的产物,它作为近世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枢而存在,是实现统治农村的据点”(注:津田秀夫《幕末社会研究》,柏书房(株)1978年,75、76页。)。1591年的“身份统制令”, 禁止武士当工商业者或农民,也禁止农民当工商业者,固定了士农工商的身分。脱离生产过程而居住在城下町的领主、家臣团,须将工商业者召至身边,以满足他们军事上、生活上的需要,因而兵农分离制度还使农和工商分离。从经济制度上说,它一方面坚决地抛弃了以往的在地领主制,确立了封建家臣团居住在城下町和“士”的身分;另一方面又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并确立起“本百姓”的身份。兵农分离制度这一涉及社会构造的变革表现了集权的幕藩封建制的鲜明性格。 第二,石高分封制导致经济制度商业化。9、10世纪至16 世纪前的土地所有,存在都市贵族(公家)、领主(武家)、地方的土地所有三种形态,并由这三种形态构成土地所有的总体。而幕藩体制的土地所有,清算了以往的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一元化为领主的土地所有。“处于金字塔封建所有体系顶峰的将军集中了全国的土地所有权”,将军可用一纸法令就轻易地转封、减封和削封任何一个大名的领地。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意在确立所有大封建主的领地都是由将军赏赐的,是将军交给他们管理的,连“自祖先以来就通过实力获得的土地,也必须经将军重新确认”。而且“作为原则,由主君封与的土地,仅限一代,及身而终”(注:《体系日本史丝书4法制史》,山川出版社昭和57年,172页。),继承也须得到将军的认可。 将军和大名任何一方更迭时,都须重新确立恩赏与效忠的新的主从关系。更重要的是:幕藩体制的土地分封,“已经从封地给与制转向了俸禄给与制。”(注:《日本封建制的社会和国家》下校仓书房1975年,222、226页。)它不是以土地,而是以土地上的收获物--实物贡租为纽带,建立起将军、大名、旗本、陪臣、家臣的金字塔式的位阶制。决定权力的是米谷收入,而不是直接的土地所有权。其土地所有完全被凝聚在幕藩体制内,通过都市化了的统治阶级的共同支配而实现,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领主大经营,全部耕地都通过检地,建立起一地一作人制度,交给农民经营。武士阶级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封建的土地领主的性质,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由主君赐给的禄米,此外便一无所有。石高分封制使得整个武士阶级都必须将禄米卖钱使用,离开商人便不能生活,从而导致经济制度商业化。 第三,都市的繁荣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幕藩体制实行兵农分离,武士离开了土地,“专心致志修练文武艺能”,成为过着安逸的都市生活的游民,城市中纯粹的消费者。而城市的位置已从昔日的偏僻地方移到了水陆交通的要冲,这不能不带来城下町的兴旺。“17 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江户城的人口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城市。此外象金泽、鹿儿岛、仙台、名古屋等10万石以上的城下町,全国约有50座,这些都是地方上屈指可数的城市,直到今天仍保持它的繁荣。除城下町以外,千年皇都的京都、国内物资集散地的大坂也都拥有几十万人口。”(注: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296-297页。)这些庞大的消费人口集居城镇,势必要把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佣人和工商业者也集居到城镇,这也造成了工商业者间的相互供求关系,于是城镇就成为一个大的消费中心。“近世初期兴起的城市,以后在幕藩体制这一绝妙的温床中继续成长并发展起来,幕藩体制内的城市,又是商品的最主要消费市场,因而都市的发展不仅在于众多武家人口的存在,而且还在于需要由町人担负商品流通工作,满足武家的需求。”(注:《体系日本史丛书16生活史2》,山川出版社昭和56年,228、140-142、238页。)作为消费中心的“城下町”形成后不久,很快便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弹丸之地的日本,城市达二百余个,并无任何产业可言的江户人口竟高达上百万,超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伦敦,造就了任何国家也无可比拟的庞大消费人口,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急速扩大。 第四,参觐交代制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大名是关系到德川幕府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因而将军最主要的政务就是统御大名。《武家诸法度》把幕府控制大名的权力、大名必须履行的具体义务在法律上加以规定。“在《武家诸法度》规定的义务中,作为统制大名的政策具有最重大意义的是参觐交代制度。家光时被规定为义务,大名须定期隔年居住在领地和江户,妻子要留在江户。”(注:《日本封建制的社会和国家》下校仓书房1975年,222、226页。)1635 年德川家光颁布的“宽永武家法令”,规定大名必须按照战时编制、率领其庞大的家臣团往返于江户和领国之间,一年值勤幕府,一年驻守在自己领地的城市中,妻子须留在江户作人质。这个制度,确实是把大名置于幕府控制下的有效手段。然而武士住在江户,提高了生活水平,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幕末经济学家海保青陵在其《政谈》中也说到“诸大名在江户的支出占其费用的一半以上。各藩支出的大半是在江户的经费。如天明、宽政时期津山藩在藩一年的支出是6084贯,而在江户一年的支出是6187贯。”(注:《体系日本史丛书16生活史2》,山川出版社昭和56年,228、140-142、238页。)参觐交代制度使大量货物从全国各地流入江户,使金融和商业组织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各大名领地所生产的米以及其它年贡物资都运到大坂和江户去销售,以便他们能换取资金来支付定期往来江户以及维持江户行馆--“本阵”的费用。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商人阶级来为他们服务,来经营由于这种业务所引起的金融和商业方面的交易,以致从根本上动摇了幕藩体制赖以生存的基础。 第五,参觐交代制度促使交通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商品流通。幕府为了使二百六十余大名的参觐交代制度顺利进行,直接控制以江户为中心、连接各藩的五条交通干线,即五街道:一是江户至京都的东海道;二是贯通于本州中部山区的中山道;三是江户至日光的日光道;四是从日光道的宇都宫到白河的奥州道;五是甲府到江户的甲州道。每条干线上都设有驿站,对驿站免收租税并发给钱粮以资保护。除五街道外,还有地方的街道(胁街道或称胁往还)。海路交通以运送诸藩主的年贡米等物资为起点,在17世纪末形成了江户至大坂的南海路、下关到松前的北海路、奥州到江户的东海路及东北地方到大坂和大坂到长崎的西海路,从而完成了以江户和大坂为中心、连接整个日本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线。仅江户至大坂的南海路就有四百艘以上载重量达20-40吨的船只。海路与以五街道为干线的陆路交通网相衔接,客观上起到了商道的重要作用,为打破自然经济造成的隔绝状态,促进全国性的经济往来,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参觐交代制度、武士居住在城下町等政治原因一起,与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注:坂本太郎《世界各国史14日本史》,山川出版社昭和57年,336、33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