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世界历史学,还没有形成。应该说,鸦片战争以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就主流而言,在大中学校的课堂上和书刊报纸中,仅有对世界历史知识的一般介绍,外国学者有分量的史学著作完整地译成中文的为数极少,一些高等学校的教材也主要是采用外文原本。各种各样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和错误说法广为流传。为数很少的进步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世界历史读物,影响微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各级干部、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把世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学看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世界历史知识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中学普遍开设了世界史课程,在部分综合大学设立了世界历史专业,在师范院校的历史系开展了系统的世界史课讲授。除了使世界史课登上大中学校的课堂,还在广大干部中开展了对社会发展史和联共党史的学习。建国之初创办的史学刊物《历史研究》、《历史教学》以及《史学译丛》等,在整个50年代密切配合了当时世界史教学的需要,起了积极作用。 为了满足大中学校以及在职干部教育所需要的、能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讲授世界历史的、必要数量的师资,先后聘请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一批专家来华讲学,开办了多个讲习班和进修班。外国专家讲授的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苏联学者和其他国家进步学者的大量著作被译成中文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从1952年起,国家有计划地选派了一批青年学生和教师到苏联、东欧诸国以及其他友好国家学习历史或者进修。1956年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之后,按照计划,许多重要的外国史学名著陆续被译成中文。中国学者也着手编译出版一些关于外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在大量翻译和介绍国外世界史学著作的同时,中国学者开始了在世界史学科一些领域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在世界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上述一切都为我国独立的世界历史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校的系统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人类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阶级社会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正义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等,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是中国学者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学科前进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世界史知识的积累,中国的世界史工作者已经不满足于吸收和传播外国学者的成果,开始了从马克思主义角度,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史学流派的长短优劣,对世界史课程的理论体系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总的说来,当时的情况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好的地方是重视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史的研究,重视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史的研究,对于欧洲中心论、大国沙文主义等错误观点提出批评。欠缺的是,研究的范围还很窄狭,在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历史现象的同时,往往犯有简单化、贴标签的毛病。60年代前期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里程碑。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成立, 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府发展本国世界史学科的决心。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许多世界史工作者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 但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极端困难的时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一些事件也时有发生。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随之而来与中国建交国家的迅速增加,使得对许多外国国别史的了解成了广大涉外人员的迫切需要。由周恩来总理创议和组织的翻译一批外国国别史的工作,对于世界史学科后来的建设和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大学文科的复课,使得一些从事世界史教学的教师恢复了编写世界历史专业教材的工作。 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特别是1977年大学恢复正常招生,1978年建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制度以及随后又创立了招收博士生的制度,为中国世界史学科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得到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条件。70年代末和80年代上半叶,是我国研究世界史的专业机构蓬勃发展、世界史教学和科研人员增加最快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国学者从新的角度探索世界史学科的体系并就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争鸣的重要时期。对世界历史学科发展影响深远的众多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期之内。 中国第一份关于世界史的专业学术杂志《世界历史》于1978年创刊。随后又有《世界史译丛》、《世界史知识》杂志问世。《史学理论研究》季刊及它之前的《史学理论》对外国史学流派和方法论做了大量评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