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中世纪军国主义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娄贵书 参加讨论

武士道对日本军国主义推波助澜、为虎作伥的凶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充当军国主义精神支柱,以“忠诚”统一思想意识,精神道德的物质化能量任由主君支配,强调超越政治是非的愚忠、盲从和奴性,要求武士绝对地、无条件地效忠和服从主君,以主君的旨意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二)宣扬军国主义价值观念,追求战场上的“丰功伟业”。驱使武士将战争作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穷兵黩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压倒一切的首要义务,积极献身于军国主义基本国策。(三)树立军国主义思想意识,营造军国主义社会氛围。以武士道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尚武教育、战争教育为首要任务,培植军国主义土壤,使整个武家社会弥漫着浓烈的征战光荣思想,滋生出强烈的战争欲望。武士家庭成为军事训练基地和军国主义温床,培养军国主义力行者。(四)培养军国主义战争工具,训练超越生死之界的杀人野兽。武士道武装的军队,以泯灭人性和超越生死之界为特征,将军国主义战争视为神圣使命,一个个武士被训练成跨越生死之门的嗜血野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掠夺性、好战性、破坏性和最灭绝人性的军队。
    武士道本是武士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但其影响和作用却不限于武士和武家社会。明治维新至二战,日本民族以忠于天皇为最高道德、将天皇的旨意作为神圣使命,军国主义基本国策成为官民一致的共识、上下一心的行动,对此,武士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84年,相良亨教授的研究说:平安末期登场的武士在日本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伦理思想,此后,又长期占据社会精英的位置,成为人们效法的对象。除了武士的伦理观外,日本的传统便无从说起。抛开武士,就葬送了我们伦理意识的大半。[12] (P5)由此可见武士、武士道在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军国主义力行者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武士道为基础的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难免会夹杂着武士道嗜杀成性、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糟粕。
    三、中世纪武家军国主义
    武士是中世纪军国主义的力行者。武家政治是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统治,以武力作为权力基础和维持武家政治的绝对条件,通过军国主义巩固和强化武家政治。中世纪武家军国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统治体制,军阀当权、军政一体。1192年,武士以刀剑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国家最高统治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代--军事封建贵族专政时代,直至1867年。在这长达近700年间漫长岁月中,中世纪军国主义的力行者--武士掌握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行使政治权威,主导国家发展方向。天皇大权旁落,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权威性君主”,仅仅保有传统精神权威和至尊的象征。而且,自“1223年承久之乱后,武家还掌握了王位继承者的决定权。”[13] (P13)武士阶级的最高首领、名义上由天皇任命的将军,实际上是国家真正的最高统治者--“权力性君主”和至强的代表,拥有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天皇朝廷徒有虚名,成为无足轻重的、象征性的中央政府,将军的幕府才是大权在握的、真正实施政治统治的中央权力机关。
    在武人专权的幕府时代,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统统掌握在武士阶级手中。德川幕府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武士独占政治和军事领域,关闭其他社会阶级进入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大门。另一方面,国家政权组织适应军国主义基本国策的需要,实行军政合一的统治体制,政治组织军事化,平时的政治组织,战时原封不动地变成军事指挥系统。各级官吏,一身二任。将军和大名--大军阀,既是中央和地方藩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中央和地方的最高军事统帅。总理幕政、藩政的老中、若年寄和家老,战时即为将军和大名的参谋长。
    (二)权力基础,以武为本、军事立国。武士阶级依赖武力争霸天下、夺取国家权力,自然要以武力作为权力基础、治国之本和维持武家政治的绝对条件。“贵族的地位源自古代传统的国家权力,维持武士地位的力量,则是武士内部武力的结合”。[7] (P87)武力既是武士阶级夺取政权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幕府政权的权力基础。
    幕府将军的首要政务,就是扩军备战、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千方百计地防止武士的刀剑锈蚀、斗志衰退。例如,“源赖朝在镰仓构筑武家政治据点的活动中,充分理解东国武士的政治经济需求,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将其武力纠合在自己门下。”[14] (P37)并且以武士道砥励武士,使之保持战斗者的秉性。德川时代,将军的权力基础除“谱代大名”外,还有号称“旗本八万”的军事力量。著名武士道理论家、军国主义统治体制的卫道士山鹿素行,1668年著《谪居童问》,1682年又著《治平要录》,不遗余力地推崇尚武精神,强调以武为本。“我朝以武兴,以武治,忘武则弃本失基。”[15] (P108)
    (三)建国理念,军事侵略、征服世界。以武力征服世界、建立军事帝国,一直是日本武士孜孜以求的梦想。1592年和1597年,军国主义头子丰臣秀吉两次派兵侵略朝鲜。此后,一代又一代武士阶级的著名思想家、时代精英,纷纷提出征服世界的思想、纲领和路线,奠定了明治以来日本侵略扩张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本居宣长宣扬“八紘为宇”的对外扩张思想,梦想征服世界。林子平的《海国兵谈》明确将日本进攻的目标确定在日本的邻近国家。本多利明主张对外开发和殖民,其《经世秘策》狂妄叫嚣武力征服世界,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强调为君之道的秘诀,在于以军事侵略谋求国家利益。佐藤信渊鼓吹向外侵略扩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军事帝国,提出从侵略中国东北入手,进而全面侵华,征服中国,然后征服亚洲的西侵和南进并行路线。藤田幽谷提出建立主宰世界的日本大帝国的思想主张。会泽安(会泽正志斋)的《新论》宣扬日本优越论,认为日本“乃大地之元首,万国之纲纪”,负有“皇化万国”之使命。对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和近代日本的建设者有重要影响的吉田松荫,明确提出将失之于欧美的“交易之处”,“偿还于鲜(朝鲜)、满(中国东北)之土地”,其扩张补偿主张后来成为明治政府的一大战略。
    (四)价值取向,崇尚战争,为军国主义服务。武士道作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最典型、最凶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武家统治者将武士道奉为法宝,以之作为社会伦理的支柱、价值评判的标准和奖惩机制的依据,将财富、权力和荣誉等分配给武士道的体现者。源赖朝以武士道陶冶武士的道德情操,使武士永葆本色。北条氏不仅继续以武士道陶冶武士,而且还在1232年制定第一部武家法典--“贞永式目”,将武家社会中称为“道理”的习惯、道德以及幕府建立以来的制度成文化、系统化。德川幕府颁布的《武家诸法度》,同样以武士道为基础,旨在防止武士的刀剑锈蚀、杀气衰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