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及原因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邢台学院学报》 蓝强 参加讨论

“传统安全观”是一个民族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受地缘特点、 战略环境、目标追求、思维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观念。而这些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该国外交政策起支配或影响作用。就苏联而言,对它的传统安全观做个分析,将会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对德国绥靖并不为怪。
    第一,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观念。两线作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易应付的,尤其遇到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的夹击,是很难在分散兵力的前提下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早在彼得一世时期,俄国为了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 面临的是黑海沿岸强国土耳其和波罗的海之滨的北欧强国瑞典,在俄土战争中俄国不失时机地找到了突破口,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把主攻方向转向了当时处境艰难的瑞典,通过利用安其一方、逐步突破的策略先后赢得了俄土战争和北方战争。
    “二战”之前同样面临孤立和两线作战的困境, 法西斯德国由于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斯拉夫民族歧视的极端种族主义、德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以及英法又唆使德国进攻方向往东等因素,苏联在战前一直对德国加以戒心,认为德国侵苏是必然的、迟早的事。东线的日本对苏联又垂涎欲滴,日本国内有“南进”和“北进”之争,1938年1月日本提出把目标指向苏联,1938 年夏的张鼓峰事件和后来的诺门坎事件即反映其不良企图,“北进”派一度占了上风。苏联和德国虽然不相临,但在苏联看来波兰在德国的铁蹄之下必然主权不保,那么波兰的灭亡就是苏联和德军的直接对抗。面对即有可能地两强夹击的情况,苏联采取稳住实力较强的德国,极力使它保持中立,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签订之后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为取悦和防范德国,苏联政府在政治宣传和经济上都倾向于德国。当然,日本面对德国对苏联的“越顶外交”,依然不甘寂寞,对苏联觊觎之心丝毫不减,苏联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纸条约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不可能不表示怀疑,因此始终想和日本改善关系,从1940年7月又开始了同日本和解的谈判,到1941年4月13日两国终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可以说,防止德日联手,防止两线作战是苏联当局十分重视的问题。
    第二,苏联控制势力范围的地缘观念。苏联是世界上地域最大的国家, 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俄国扩张的历史,“蚕食领土”成为俄国不同于其他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特点。苏联同样也把这一传统继承下来了,在“二战”初期,德国在横扫西欧的同时,苏联也抓紧建构他的“东方战线”,通过各种手段把波兰、芬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国土收入囊中。东欧国家毫无疑问成为苏联的缓冲地带,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基础。英法苏三国谈判的失败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的签订又何尝不跟苏联极为重视其势力范围密切相关呢?1945年初,围绕波兰政府的性质问题,苏联以强硬口气致信杜鲁门:“看来,您并不同意苏联有权利使波兰有一个同苏联友好的政府,但是苏联政府不能同意波兰有一个敌视苏联的政府。”“您要求我抛弃苏联安全上的利益,但是我不能与自己国家的利益背道而驰。”[12]这说明,苏联已把它的势力范围的利益当作本国的国家利益来对待了。
    第三,苏联夺取出海口的海洋观念。 前文提到历届俄国政府特别是彼得一世和叶卡特林娜二世,为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决战,“二战”前夕,当在英法苏三国谈判时,在是否允许苏联越过波兰抵抗法西斯的德国这一问题上争执不下的时候,与英法的“斤斤计较”相比,希特勒则“慷慨”得多。1939年8月23日,德外长里宾特洛甫到达莫斯科后三个小时的会议里德国人就承认拉托维亚的利包和温道两个小港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也就在当天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也盖章生效,其中,从“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所属领土上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成为苏德利益范围的边界”这一条款可以看出苏联对波罗的海的重视程度。还有,在1940年的苏德柏林谈判期间,在11月13日最后一轮谈判中,苏联答应接受关于政治合作和经济互助的“四国(苏德意日)条约草案”,但条件包括:(1 )苏联捍卫德国在芬兰经济利益(木材和镍出口)的前提下,德国军队必须迅速撤出芬兰。(2)苏联在海峡的安全将在今后数月得到保证,苏联和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苏联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建立海军基地。(3 )巴统和巴库以南到波斯湾方向为苏联意向地带。(4)日本放弃对库页岛北部煤田和石油矿的租界权。(5)缔结《苏保互助条约》。以上五个条件,个个都涉及到海洋问题:芬兰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巴统在黑海沿岸,巴库濒临黑海,保加利亚位于黑海安全带。苏联冒着和法西斯德国利益发生激烈冲突的危险(侵苏的“巴巴罗沙计划”就是在该草案提出的三周之后由希特勒签署的),提出了这些“苛刻”条件,可见苏联对海洋的青睐、对出海口的重视非同寻常。
    三、小结
    英法美等民主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前对德国法西斯采取过妥协的、 视而不见的绥靖政策,这一点举世公认;而社会主义苏联在经济、政治和人道以及军事上直接或间接地对德绥靖也被披露,其绥靖在某种程度上令英法望尘莫及。经济上为法西斯德国提供急需的原料和生活必需品;政治和人道上名为中立,实则同德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成为德国战争初期的宣传工具;军事上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举动在客观上帮了希特勒的忙,缓解了他的一些压力。那一剧剧“黑幕”到底还是发生了,我们对之表示愕然而强烈谴责之余,是否该理智地分析发生这些情况的缘由呢?笔者从对苏联的“传统安全观”的剖析中发现苏德战争前夕苏联对德绥靖的隐性原因,原来,苏联由倡导集体安全到维护个体安全并不奇怪,在它长期形成又相对固定的“传统安全观”影响下的苏联对外政策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对外政策的表现形式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