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2)
二、路易十四战争后果评析 认识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政策,还需从它的实际效果来做评析。一般而言,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政策以失败告终。的确,就每次扩张战争的结局看,其后果总是与发动战争的初衷有较大的差距。遗产之战是为了占领弗兰德尔、弗朗斯-孔泰。但在亚琛条约中,法国仅仅得到弗兰德尔的12个城堡,被迫交还了弗兰斯-孔泰。九年战争是为了自然疆界而战,为此他四路出击,但在里斯雅克议和时,他一无所得。研究者们一致判定,路易十四的扩张就是从这时开始由顶峰跌入低谷,并一致认为其外交政策的破产由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而至。因为在战后的乌德勒支条约中,法国除了保有阿尔萨斯和弗朗斯-孔泰外,战争中的一切所得一概奉还,还失弃了哈德逊湾、纽纷兰岛和阿卡迪亚等殖民地;虽然保有西班牙王位,但规定西班牙王国和法兰西王国永远不能联合起来置于一主权管辖之下,同一人永远不得成为两王国的国王。[2]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占有的比它希望得到的要少得多,而与它的敌人如英国、奥地利从中获取到的相比,就更是相形见绌了。 从上述事实看,确实路易十四建立欧洲霸权的野心终被遏止往了,换句话说是他的对外政策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遏止住霸权野心是一回事,而战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又是一回事,遏止了称霸欧洲的野心并不能就此完全否定路易十四扩张政策也有胜利的一面,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从战后欧洲的权力格局变化的眼光看,法国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即将法国推上了国际大国的地位。通常在国际战争中,战败的一方不仅要丧失其战争中所捞到的好处,而且还要被迫退回到它最初的出发点上,甚至有被削弱和被肢离的可能。路易十四战争则不同,当欧洲各国遏止往了法国的扩张势头后,战败的法国在新产生的欧洲国际政治格局中并非处于不利的位置。实际效果是,“大联盟”一方的荷兰从此失去了国际事务中大国的地位,“他放在天平上的法码却愈来愈轻”;[5]而正在衰落中的西班牙帝国经此折腾, 其大国的地位至此彻底崩溃;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虽然获得了西班牙在弗兰德尔和勃艮弟的遗产,但是拉斯搭特条约中重申了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对德意志现存秩序的维持;分裂的德意志未能使奥地利强大到能与法国抗衡的地步。虽然法国由于战争的失败使其称霸欧洲的野心受阻,但他也未退回到原初的地位上去,至少路易十四仍然保有了许多战争中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帝国的衰落促成了法国的强大,新的欧洲政治格局反而将法国推到了欧洲大国的前列。因此,从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眼光着,路易十四的对外政策不能说是失败的。 第二,长期以来法国所乞求的外交梦想被路易十四变成了现实。法国长期以来恁其“居先权”[6]的心理, 一直觊觎将自己的权力加在别国的王冠上。1657年马扎然促使路易十四竞选德意志皇帝,法国似呼看到了一线希望;路易十四的扩张战争其本质上就是寻找实现上述希望的过程。1715年,就是在他的扩张野心遭到彻底遏止时,波旁王朝却在乌德勒支约上被法定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者。战争是失败了,但西班牙王位到手了。法国兑现了自己的外交梦想!更重要的是,法国在西班牙的胜利,使哈布斯堡奥地利家族企图占有西班牙的愿望成为泡影。而法国和西班牙关系的改善,摆脱了法国受制于哈布斯堡王朝包围的窘境,法国外交被包围的危机感解除了。这不是法国自路易十一以来所乞求的外交结局吗!因此,以上两个方面足以表明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政策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法国的要求。 三、路易十四对外政策的历史根源 路易十四长期奉行的扩张政策,并非只缘于他性格的倔强与勃勃野心,它实际上是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尤其是西班牙支系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对峙政策在他统治时期的再度激化,并以法国转而逐渐获得强势姿态的再现。 法国自加佩王朝的路易十一统治(1461-1483年)后,200 年来形成了一种顽强的外交思维定式,有一种以为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夹缝之中的生存危机感, 尤其是在当西班牙查理五世统治时期(1519 -1565年),其危机感日重月深。查理五世从他祖父德意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那里继承了奥地利,从祖母勃艮弟的玛利那里继承了尼德兰和弗朗斯-孔泰,从外祖母伊莎贝拉和外祖父斐迪南那里继承了西班牙、西属美洲,意大利及地中海属地的两西西里、那不勒斯、撒丁、米兰、帕尔马等地。1519年,他又当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从而成为全德意志的象征性领袖。1526年,他的兄弟斐迪南德又成为匈亚利和波希米亚国王。至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覆盖大部份欧洲。他退位后将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匈亚利让给其兄弟统治,剩下的地区则由其子菲利浦二世统治。哈布斯堡家族由此分裂成西班牙和奥地利两个支系,它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形成了钳制法国的态势。哈布斯堡历史上的强大和对法国钳制局面的出现,对法国来说,其影响正如伏尔泰所说:很可能欧洲将遭受到它的奴役。[7]因此, 与哈布斯堡王朝的争夺战成了法国外交一以贯之的思想。法王弗兰西斯一世时,用兵意大利,人们问他这什么要攻打意大利,他说:“因为我和他(指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作者注)都想要一件东西:意大利。”[8]这就是上述法国外交思维的表露。 西班牙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1589年菲利浦二世以自己女儿与法王联姻的名义,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西班牙的野心使法国遭受钳制的外交思维更加强化。 法国认为,消除这种危机最好的方式便是打破被围困的局面。每一位法王的现实政策便是设法突破和改变被围困的劣势,最好能将局面翻转过来。1595年,法王向西班牙宣战,称“威胁基督教民之现实危险,尽人皆知,这种危险的根源在于西班牙国王的野心勃勃”。[9]因此, 200 年来法国千方百计地削弱哈斯堡王朝的外交思维历史地沉淀为法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涵。自进入17世纪以来,西班牙自身抑制不住的衰退为法国实现削弱西班牙外交思维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三十年战争喘息末定,法国趁势发动了与西班牙的十年战争,战争优势向法国一边倾斜,极大地激发了法国欲霸欧洲的妄想。1657年德意志皇帝斐迪南三世去世,皇位暂缺, 法国首相马扎然燃起了争夺德意志皇位的企图, 匆忙将16岁的路易十四推上了谋取皇位的竞争中,“只是由于法国的强大还不足以威慑帝国,富有的程度还不足以收买(帝国)”[10]而夭折。尽管希望未能得逞,但是它却标志着法兰西外交在近代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法国走在了欧洲各国妄图吞噬哈布斯堡西班牙支系遗产的争夺战的前列。在这里,历史上形成的外交定势与现实策略的结合便构成了17世纪法国不变的外交思维。无论是1667年发动的西班牙遗产战争,还是此后的荷兰战争、奥格斯堡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莫不是实现上述外交思维的祈求。而法国的一贯外交活动也莫不围绕此中心去运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