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共识,416位登记在册的罹难者家属推选齐杰臣、吕谷凡、杨洪钊等人为代表将中联公司告上法庭,并提出了四项要求:一、追究刑事责任;二、保障被难家属的损害赔偿;三、责令中联公司从速办理抚恤与赔偿;四、扣押中联企业名下的轮船,包括曾为蒋介石座船的华联轮。 事后,上海地方法院判决中联公司进行赔偿,但在天文数字般的赔偿金额下,连同“太平轮”的投保公司(上海华泰保险)也全部倒闭。据1949年2月23日《台湾新生报》的报道,中联公司曾于2月22日后在台北发放临时救济金,每个受难者家属可领金圆券1万元,折合台币35万元。《时与潮》总编辑邓莲溪之子邓平回忆,当年他们确实领到了补偿金,但金额不高,家中生计全部落在母亲身上。 在1949年那样一个时局剧烈变动的年代,“太平轮”的悲剧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类似的事件,并不止“太平轮”一例,如一个多月前被炸沉的“江亚轮”,遇难人数更是高达三千余人,所谓后事,无非湮灭在乱世尘烟之中。就在“太平轮”沉没的4天后,北平宣布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划上句号。四个月后,上海全境解放。江山代谢,战乱流离,赔偿一事最终不了了之。 “太平轮”海难事件后,因为诉讼未结的缘故,中联公司旗下的另两艘轮船也被铁链锁在高雄港,最后全部锈烂。事实上,除了那些悲愤的受难者家属,当时也不再有人去关注这样一艘沉入海底的旧轮船。时至今日,“太平轮”(如果它还在的话)仍旧沉睡在舟山海域白节山附近的海底,与之隔海相望的,大概只剩下基隆港于1951年竖立的“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于右任题字),或许还能唤起人们的一点记忆。 生还者后事如何 逝者已逝,幸存者还得继续前行。在所有幸存者中,原国防部参谋少校葛克大概是最知名的一位。在这场海难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儿家小,只剩下孑然一身,继续求存。1949年后,葛克仍在台湾军中服役,后遇上同样在“太平轮”上失去亲人的袁家姞(其父袁家艺为袁世凯之孙,于这次事件中罹难),两人结婚生子,共度余生。 36位幸存者中,台北的王兆兰是最年轻的一位。当“太平轮”倾覆时,她用力抓住弟弟和妹妹的手,事后多年,她仍清楚记得母亲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带好弟弟、妹妹!”但是,只有她一人获救,母亲、弟弟、妹妹均被海浪卷走。事后,父亲把她接回了台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把当年的故事与伤痛深深埋在了心里,近年来才有所披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