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传奇色彩的生还者大概是叶伦明,他在被救后径直送回了上海。两岸隔绝后,叶与在台湾的妻子、兄弟断了音讯,1980年才得以获准去香港定居。叶伦明体魄强健过人,他不仅通过了这次海难的生死考验,而且在之后几十年中都不曾看过医生。到香港后,叶伦明经常参加脚踏车、游泳、慢跑“铁人三项”比赛并曾获得冠军,是香港知名度很高的马拉松选手并拍摄过许多公益广告。但是,叶伦明在香港的境遇并不见佳而且之后始终未婚。 上海的徐瑞娣,其父亲当年是“太平轮”船员,海难发生时,她只有三四岁,“只依稀记得跟母亲到码头送父亲。从此再也见不到了。”1949年后,徐瑞娣母女仍留在上海,“后来为了生活,母亲改嫁,也很少再说起父亲和太平轮。” 如今闻名华人界的著名神探李昌钰,其父李浩民也在这场海难中遇难。当年,其长兄甚至雇了飞机去失事海域上空盘旋寻找,但茫茫大海,毫无所得。父亲的罹难加上局势的变幻,原本富甲一方的李家最终迅速败落,为张罗儿女的学费、生活费,李昌钰的母亲也不得不出门奔波谋职。多年后,李昌钰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太平轮事件,父亲过世,我后来不会去念警校,也不会走上刑事鉴识这条路,也许就与父亲一样选择当一名商人吧。”原来,李昌钰最初考上海洋大学,但因为发现中央警官学校免收学费并倒贴生活补助,于是改而选择从警之路。 经此海难,生还者及其受难者家属境遇坎坷,“太平轮”的股东们也同样不好过,台湾知名电视主持人蔡康永的父亲即为其中之一。蔡康永曾在一篇名为《我家的铁达尼》的文章中说,在“太平轮”上遭难的乘客,人数之多,牵连之广,无论再怎么样的赔偿都不可能让家属满意。官司始终无法解决,公司旗下的另外两艘轮船,最终全部锈烂,成为废铁。所谓“我们的轮船”,从此全部跟我们无关了。 “太平轮”海难只是时局剧烈变动下的一个不谐插曲,在1949年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口,在这场近代历史罕见的人员大迁徙中,类似的生离死别何止百万。据台湾学者林桶法的统计,1949年前后迁台的人数大约在120万左右(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200万),其中公务人员与一般民众约60万人,另一半则是军队。这些人来到台湾后,占到台湾总人口(800余万人)的七分之一。可以想象,在每个迁台人员的身上,恐怕都蕴含着各种惊险离奇乃至终生难忘的伤痛故事,“逃难”二字,或已深深的烙在了他们下半生的人生记忆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