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与统治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征服是前奏,统治是后续。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统治。再强大的武力在“蕴藏在群众中的伟力”面前都不值一提。秦始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他未曾在第一时间完成角色转换,而他那个篡权上位的儿子胡亥更没有完成。 无司法独立逼得高官反 再回头看李斯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统治权——“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因此,秦国历代丞相都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失去了秦王的宠信,丞相就要大难临头了!即使你想回归平头百姓之生活也不可能,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族门诛灭。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你的后代门生故吏还在,你的影响力就还在,你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么可能会放心? 商鞅变法如此成功,最后却被五马分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畸形的专制制度。法家开创的这种绝对的专制,将丞相活生生地变成了君主身边的猎物。从秦开始,“伴君”真的开始有了“伴虎”的味道。没有司法独立,以严刑峻法来让高官们人人自危,在皇权之下恐惧颤抖——这种由上而下散发的威权与恐惧,最终从“沙丘之变”开始,将秦王朝一步步地推进了覆灭的深渊。 沉重的赋税与徭役,成了压在百姓头上的“两座大山” 大秦之所以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根本原因在于,百姓活不下去了,而活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大秦帝国过于沉重的赋税与徭役。 国家想要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收税。在商周时期,税率为十分之一,但秦帝国的赋税是三分之二。这就意味着,你产出的粮食每年都必须要刨除三分之二给国家。在那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生产效率不高的时代,三分之二的赋税,意味着一家人即便每天勒紧裤腰带都吃不饱。到了秦二世时期,国家大工程有增无减,徭役也越来越重,原来的减负政策被束之高阁。据统计,在二世时期,秦国一年要征700万徭役,而当时,整个秦国才不过2000万人,男性有1000万左右,多达700万的男人都在给国家干活,再加上赋税丝毫不减,百姓吃饱、活好便成了一种奢望。 贵族、遗臣与游士的联手 另一个导致秦末大乱的重要原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在灭六国以后,秦王并没有给予原来六国的贵族与遗臣恰当的待遇,而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将其政治、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完全剥夺。但是,这些贵族遗臣又并非全都是窝囊废,其中还有很多具有号召力与真才实学的人,比如项梁、项羽两叔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等。要知道,这些人虽然输光了台面上的所有筹码,却依然有本钱,自然不会甘于做平民。 再者,战国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游士”——秦灭六国以前,这些游士可以来往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谋得一官半职。做得出色的人甚至可以官居卿相、裂土封侯。但是,在大秦帝国建立以后,游士发达的这条路便被封堵了。不管是苏秦、张仪那种给奶便是娘的“反复小人”,还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那样的正人君子,都没有了其他的选择。他们只能向秦臣服,以谋出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