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国际 >

塞林格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1936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六千万册。除了这部书,他的代表作还有:《弗兰妮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等。
    人物生平
    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1937年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3所学院,都未毕业。沙林杰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二战中断了沙林杰的写作。
    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被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战争令沙林杰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复员回纽约,专心从事写作。
    1951年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法兰妮与卓依》(1961年)、《举高屋梁,木匠们》和《西摩简介》(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个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守望者》那么成功。沙林杰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1999年,沙林杰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沙林杰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塞林格与卓别林
    23岁时,英俊高大的塞林格已经在文化圈里小有名气。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朋友带塞林格去拜见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尤金·奥尼尔一家。在宽敞的庭院里,塞林格被一个有着天使般脸庞,浅蓝色眼睛,蜜棕色头发的年轻女孩深深地吸引了。女孩发现了他的目光,冲他莞尔一笑,那明媚的笑脸就此房屋地印刻在塞林格的脑海中,伴随了他整整一生。
    当得知她是奥尼尔16岁的女儿乌娜时,对于野心勃勃想进军美国文学界的塞林格来说,更加充满诱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塞林格给乌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他们很快开始约会,曼哈顿的各个角落留下他们甜蜜相拥的身影。
    塞林格深深地沉溺于爱河之中,以致于无法再书写文字,才情被他冷淡地抛到了一边!
    直到有一天,一位杂志编辑打来电话痛骂他写的东西简直像狗屎一样令人难以接受!塞林格哪里受过如此羞辱,年轻气盛的他毅然决定参军,想借此让自己清醒,找回灵感。而那时,他正与乌娜爱得火热。塞林格将乌娜拥进怀里,“爱情需要距离,亲爱的,我会给你写信的,我保证,每天一封!”
    无论乌娜怎样苦苦相求,塞林格还是于1942年参军,加入了第四步兵师反间谍总队,工作是采访纳粹逃兵和同情者。塞林格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虽然部队生活十分艰苦,可他每天都会抽空给乌娜写信。那些滚汤的信十分感人,然而对乌娜来说却不着边际。不久,乌娜怀着失望和忧怨的心离开了曼哈顿去了纽约。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在经纪人华莱士小姐的家中,她第一次见到了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
    那时的卓别林,已经53岁,在美国家喻户晓,身边美女众多。这个早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一个演艺家庭的男人,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佣人、吹玻璃的工人,还在游艺场扫地地。过多的生活历练,让拥有喜剧天分的他在1915年的影片《流浪汉》中一举成名!不到30岁就已经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身价,在那时已是一个天文数字。后来,他组建了自己的制片厂,移居美国好莱坞。
    卓别林虽然其貌不扬,但乌娜发现,他的内心丰富无比,还有着地道的绅士风度。尤其是他的风趣一下子虏获了乌娜,让她芳心暗涌。而年过五旬的卓别林也认定乌娜就是他一辈子寻求的真正伴侣。他们双双跌入爱河。新的恋情让乌娜忘记了塞林格,她对他的来信置之不理。
    心上人突然中断和自己的联系,让塞林格感到蹊跷。通过种种渠道,他得知乌娜和卓别林正打得火热!塞林格感到十分震惊,乌娜是世间罕见的美女,而卓别林不过是一个有着一撮滑稽小胡子的小丑!
    塞林格苦于身在军队无法抽身,只得一封又一封地写信给乌娜,劝她回心转意,但那些信却石沉大海。就在这时,塞林格无意中得知,乌娜的父亲奥尼尔坚决反对女儿和卓别林相恋。奥尼尔认为,从年龄来说,卓别林只比他小一步,足可以做乌娜的父亲而不是她的丈夫。而且,卓别林丑闻缠身,他成名后,身边美女如云,在乌娜之前他已经有过了三次婚姻。在和乌娜坠入情网时,他的绯闻依然流传。
    一个叫琼的女演员不同意和卓别林分手。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人们都辱骂卓别林是个披着艺术家外衣,玩弄年轻女性的色狼,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甚至拉出了和卓别林有染的女人清单,清单的最后一个名字正是乌娜。
    乌娜的父亲的反对让塞林格感到稍许安慰,或许他的乌娜会听从父亲的话。塞林格再次给乌娜写信,苦劝她离开卓别林。不过,事情到了最后,尽管父亲以断绝父女关系相逼,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可看似清秀柔弱的乌娜,铁了心要嫁给卓别林。1943年的冬天,18岁的乌娜和54岁的卓别林结婚,他们的婚礼上了全球报纸的首要位置。
    一个如流浪汉般的小个子,夺去了他的女人!塞林格无法释怀,他在一篇小说中,狠狠地羞怯卓别林不过是“一个小个子,永远也不会得到女人的真正欢心!”
    之后,塞林格产生了逃离部队的想法,想进入影视圈证明自己,夺回一切。无处发泄心中愤懑的塞林格开始故意酗酒,放纵……严重摧毁着自己的健康。1945年,部队以“战争疲劳症”为由将他送进医疗接受治疗。为了覆盖爱之殇,塞林格在治疗期间与一个叫西尔维亚的德国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婚。之后,塞林格回到美国,故园家乡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他几次前往卓别林的别墅,然而却连乌娜的影子都没见到。
    失望至极,塞林格决心从事写作,他心里还抱着一丝失望——成为响当当的著名作家,以此赢回乌娜的芳心!
    1951年7月16日,经过几年的顽强努力,塞林格出版了使他一夜成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也被认为是美国“垮掉的一切”的精神领袖。这本书让塞林格名扬天下,他怀着激动和喜悦给乌娜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然而等待着憧憬着。然而,他等来的却是被原封不动退回的情书!恼怒、羞辱让塞林格长达两年的时间一病不起。1953年,病愈后塞林格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
    研究塞林格的学者认为,从与乌娜的恋爱开始,塞林格具有明显的“洛丽塔情结”——单迷恋少女。比如1953年他认识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兰登的女儿克莱儿,后者当时只有19岁;而在1972年,塞林格与耶鲁大学18岁新生梅纳德同居……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塞林格再次结婚,妻子科琳同样是一个年轻女人。遭受强烈刺激的塞林格只对少女和女明星感兴趣,并把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老年。
    塞林格从来没有忘记曾经罗经段自己带来欢愉的乌娜,对于小个子情敌卓别林,他胸中的仇恨从没有停止过。并且,他将仇恨转移到了电影产业上。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主人公霍尔登之口说道:“如果有一样东西是我恨的,那就是电影!”1972年,19岁的女作家乔伊斯受到塞林格的欣赏而与之同居,然而他们的关系仅维持了8个月,乔伊斯就被塞林格逐出了家门。因为乔伊斯梦想的是去好莱坞、百老汇演出,竞争奥斯卡奖,而所有这些都让塞林格深痛恶绝!
    而与此同时,卓别林因为娶了乌娜一改往日风流作风,一心一意对待这个小自己30多岁的美丽女人。然而,卓别林的事业却受到了重挫,在他连听到门铃都会惊吓得跳起的最低潮期,乌娜成了他的依靠!晚年的喜剧大师,常在壁炉边听妻子给他念19世纪的幽默言情小说《特里尔比》得以放松。
    1952年,正在外演出的卓别林被美国政府以亲共为由驱逐出境,带着怀有身孕的乌娜和4个子女,逃往欧洲寻求庇护,在瑞士的德班堡威尔小镇定居。后来,乌娜回到加利福屁亚,按照丈夫的主意,她将所有的银行存款换成支票,再将支票缝进大衣的夹层里。乌娜身穿这件大衣,躲过了海关的检查。回到威卫小镇,她将夹层中的支票存入瑞士银行。如果在此过程中,她有丝毫的犹豫迟疑,卓别林的一大笔财产就会丢失。完成这一切之后,乌娜放弃了美国国籍。
    “我一心只想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他。”在自传的扉页上,卓别林写道:“献给乌娜”。乌娜和卓别林这样地惺惺相惜,如此淋淳尽致地爱,让塞林格完全无法理解,更加无法自拔!本来处于事业辉煌期的他,苦于走不出这段屈辱的回忆,决定避世隐居。
    1953年,塞林格搬出曼哈顿东57街的家,搬到新罕布什尔州康沃尔的一处占地90英亩,位于树木繁茂的山坡上的新家,彻底从文学世界中消失。塞林格在自己的小屋前一直张贴了两个同样的告示来警示欲进入其私人领地的不速之客,告示上写道:私人财产。严禁打猎、钓鱼、设陷阱及不论任何原因擅入,违反者将被起诉!
    塞林格拒绝了尘世,拒绝了媒体和出版商,但他保留了恋人——虽然这个恋人也不能进入他那一个人的小屋,以一个真正的守望者的身份独自地守着自己90英亩的小家园。世界如此美好,但塞林格感觉不到;生活一如既往地丰富多彩,对塞林格来说却只是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忧郁到极点便成了一种孤独,一种不能对外人道的孤独。
    与孤寂的塞林格形成鲜明对比,卓别林的生活是热闹和温暖的。卓别林与乌娜共生育了8个子女,组成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1977年平安夜,卓别林家里子孙满堂,第二天早晨,家人发现卓别林在睡眠中安然溘世,享年88岁。1991年9月,美丽的乌娜因胰腺癌追随卓别林而去。
    塞林格听到噩耗,悲恸不已,他无法接受自己恨之入骨的卓别林如此安然地去世,也无法允许那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美丽女人,致死也不肯给自己回一封书信!
    在后来公开的有关塞林格隐居岁月里和友人通信的文字中,有一段他对初恋情人乌娜婚姻的刻薄的评论:“我可以想像他们夜里在家的样子。卓别林头发花白,全身赤裸地蹲在衣橱顶上,拿着手杖摇头晃脑,像只死老鼠。乌娜穿着宝蓝色的外套,在浴室里发疯似的鼓掌。”
    1986年,著名英国作家埃兰·海米尔顿,在他出版的传记体小说《寻找J·D·塞林格:写作生涯》中详细地描述了此事。如此带着浓重仇恨和火药味的诋毁掀起了轩然大波,塞林格与乌娜的恋情,还有他与卓别林之间的夺爱之恨被首次曝光,媒体大肆渲染。塞林格对此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就如评论中说:“对于背叛,他就是恨了,并且决意恨一生!”
    从此,塞林格彻底躲进他的恨意情仇里。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孤独地隐居了50多年之后,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康沃尔的家中去世。这个与世隔绝多年的倔强隐士再度吸引公众注意的时候,却留下一个含恨而逝的背影。塞林格将以一个真正的守望者的身份被铭记,也许他守望的不再是麦田,也不再是爱情……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
    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
    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人物评价
    他一生极其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接受采访,不轻易授权出版作品,他的女儿曾经未经父亲同意,写了一本塞林格传记,被塞林格告上法庭。
    因写作成名之后,塞林格隐居在郊野之中,即使最优秀的狗仔,也很难拍摄到塞林格的真容。但即使在这样严密的自我保护之下,塞林格老先生的才华,仍然让他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明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