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近代 >

陈之藩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陈之藩(1925年6月19日——2012年2月25日),字范生,河北霸县(今霸州)人,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且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散文有《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谢天》、《失根的兰花》与《哲学家皇帝》等,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国文课。
    人物生平
    小时候家里很穷,农忙时还要背着小镰刀割麦穗。到农历过年时,和大妹妹到街头去挥毫卖春联,为的是躲上门讨债的债主。十二岁那年,考入北平进德中学就读。毕业后,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学。陈之藩作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毕业后加入军队。后来又想念书,由于当时政府只以公费奖励学生学理工,于是考上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成为北洋大学。陈之藩非泛泛之辈,在北洋大学电机系读到一半时,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想改读哲学救国,就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为了这事还到清华大学跟金岳霖见过一面,最终打消这主意。
    大三时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一段题目为《眼前文化的动向》的广播,胡适在演讲中提出了人生的三个目标,一是用科学成果解除人生苦痛,二是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来提高生活水平,三是用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来解放思想,完成独立人格。听完这次广播之后,陈之藩产生了“几件疑问和一点感想”,遂写了封长信给胡适。胡适没有直接回复,这封信却在胡适随后在全国四十多家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必须选择我们应走的方向》一文中,作为听众回应专门摘引了出来。陈之藩对胡适的这篇文章十分信服,再度去信。胡适也回信,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48年6月13日,陈之藩在雷海宗所编的《周论》上发表长文《世纪的苦闷与自我的彷徨--青年眼中的世界与自己》,见解得到金岳霖、冯友兰、沈从文的激赏,日后成为《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一书的代序。
    1948年获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被派到台湾制碱有限公司任实习工程师,修理马达。因为陈之藩说整天修马达无聊,李书田就叫陈之藩去国立编译馆自然科学组担任编审,编译一些科学小书。陈之藩的文笔受到人文科学组的梁实秋的赏识。陈之藩亦和同好办了《学生》杂志,担任科学栏主编,却也在文艺栏翻译英国的诗,这就是后来出版的《蔚蓝的天》。1954年胡适拿两千四百元美金资助充当赴美国留学的保证金。为筹路费陈之藩写了一本物理教科书,得到稿费后1955年春才成行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留美其间,聂华苓在《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编辑委员与文艺栏主编,向陈之藩邀稿,他此时的文章即是《旅美小简》。其中〈哲学家皇帝〉、〈钓胜于鱼〉等四篇是1955年暑假,陈之藩在纽约州普莱西德湖打工时的作品。
    1957年陈之藩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硕士,赴田纳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学任教授,上课非常风趣,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后,陈之藩又再动笔,此时的文章即是《在春风里》。其中包括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后,陈之藩含泪以信的形式写的九篇纪念文章。
    1962年秋天应清华大学原子研究所及台湾大学理学院的聘请回国讲学。
    1964年返美后,在阿拉巴马州的Brown Engineering Inc.任高级工程师,从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案。
    1966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士顿大学任教。
    1966年的12月,他回到台北,中兴大学孟瑶教授邀请他到该校讲演。中兴大学的学生都慕名挤进讲堂。陈之藩以“知识与智慧”为题,汗流满面的讲了一小时,学生围着不散,只好又讲了一小时,可见当时他已文名远播。
    196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剑河倒影》大多即是在刚到剑桥时写的,在《中央日报》发表 。
    1970年获选为英国电机工程学会院士
    197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重返休士顿大学任教。他又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
    1977年,陈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研究人工智能。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继高锟教授任电子系系主任,并开办博士班,培养电子工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此时的文章即是《一星如月》。
    1985年任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
    1988年陈之藩在波士顿中风,紧急进行开脑手术,救治得宜。
    他也曾回国在成功大学(1993年-2003年)任客座教授。后再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2008年6月陈之藩在香港第二度中风。
    2012年2月25日,陈之藩病逝于香港威尔士医院,享年87岁。
    陈之藩散文
    《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
    《蔚蓝的天》
    《旅美小简》
    《在春风里》
    《剑河倒影》
    《一星如月》
    《时空之海》
    《散步》
    《谢天》
    《失根的兰花》
    《哲学家皇帝》
    人物评价
    陈之藩的专业是电机工程,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但他常对朋友说:“我现在不大爱看的,恐怕是几年后电脑在半秒钟即可解决的问题;而我爱看的,是一百年以后电脑依然无法下手的。回溯起来,罗素上千页的《数学原理》的成百定理不是由60年代的电脑五分钟就解决了好多吗?可是罗素的散文,还是清澈如水,在人类迷惑的层林的一角,闪着幽光。”陈之藩在香港中文大学讲《科技时代的思想》时讲过:“我们把科学所描述的世界与我们感到的真实世界相比较,就知道科学成就之可怜了。与人最接近的是他的心灵,科学似乎并无所知。”他反思科学与文艺的关系:“用计算机可以把莎士比亚的句法排列与比较,但计算机写不出《哈姆雷特》来;用计算机可以把梵 高的笔法解析,但计算机却画不出《星夜》;用计算机可以模仿贝多芬,但却创作不出《田园》来。”
    陈之藩不仅写散文,还译诗。他翻译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不朽名句: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他在《时空之海》中说:“如果说只许用诗来说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也很难找出比布莱克这几句再神似的了。”
    晚年在香港,陈之藩写成了《散步》和《思与花开》两本散文集。著名文学批评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子善是第一位把陈之藩的散文传播到内地的人,他最推崇的是陈之藩晚年的两部作品。他说:“很多人也常常把陈之藩称为科学家身份的文学家,他的后半生很显然对写作更有兴趣,但在写作中,科学家身份还是会出现。”
    陈之藩的散文,文字非常精简不花哨,他把中国古诗的传统放到了散文里面,所以他虽然写的是散文,但他在意每个字,每个字似乎不能多不能少。  陈子善评价陈之藩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浑然天成,他比较讲究怎么把白话文写得漂亮。他的文字很干净,就算是抒情也是很含蓄,非常节制,但一看就被打动。所以他的文章被选入课本是非常好的。他的写作,受到的最大影响还是来自于胡适,但后期的散文有很多哲学理念。”
    在陈子善眼里,陈之藩的《剑河倒影》和其他散文集记录了他自己历年思潮的起伏,是一个不断摸索的灵魂在历史湍流的翻腾中所溅起的浪花。陈之藩在他作品中所研究、所思量的,无论涉及宏观的宇宙世界,还是微观的人间琐事,都再清楚不过地显示了一个海外自然科学家的人文修养,一个海外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识见。传统的根基与哲学的思辨相结合,科学的知识与隽永的文采相交融,使陈之藩的散文呈现出夺目的异彩。时光在流,世事在变,文坛上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陈之藩散文的魅力却仍然那么新鲜和强烈,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文学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