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被境外间谍拉拢过去的人自身往往也存在着问题。有的人见钱眼开,间谍机构就可能用金钱等来进行收买拉拢。还有的人喜欢炫耀、虚荣心强,为了获得网友追捧而在网上发布一些所谓的“机密信息”,这种人也容易被拉下水。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以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军事发烧友也是境外间谍关注的对象? 于巧华:军事发烧友马某某就是因为个人表现欲和虚荣心太强被拉下水的。2000年,他在某网站的军事论坛上贴了一篇《×××舰大曝光》的分析文章,迫切地等着网友评价。这时,自称L先生的台湾“军情局”间谍发来邮件,吹捧马某某“业余钻研军事专业领域竟有如此深厚之功力”,这就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一来二去,他就被这位L先生发展成了间谍。 其实不仅是军事发烧友,每一个网民都应该有高度的警惕。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大幅降低了间谍策反的时间、金钱等成本,日益成为境外情报机关获取我国机密的重要渠道。今年5月,广东省国家安全机关就破获了一起境外间谍网络策反中国人的案件, 这个间谍已经利用网络在20多个省市策反了50多名网友。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计算机网络泄密事件已占泄密总数的70%以上。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数据了,但是它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网络泄密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利益。 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大部分网民都是青年人。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上,青年网民该怎么防止泄密,避免成为间谍的目标? 裴士连:实际上,现在的间谍在选择策反对象时一般都是“普遍撒网、重点捕鱼”。他们会在网上广泛搜集公开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有国外情报机构声称,在该国获得的情报中,约80%左右来自公开信息,其中又有近一半信息来自互联网。上世纪60年代,某国间谍就是通过照片和其他的公开信息推断出大庆油田需要购买炼油设备,提前做好了准备。 一些境外间谍会在论坛上故意发布错误的信息,比如部队的番号、装备的性能、武器的参数等,引诱某些真正知情、表现欲又强的网友回帖反驳,从而拿到正确的情报。有些网友甚至把自己拍摄的相关照片贴到网上,这往往会给间谍提供一个线索,这是非常可怕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以平时上网一定要有保密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