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自古海权意识淡薄:大清政府向西方列强敞开大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明清统治者始终没有意识到海洋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利益,所以,面对马嘎尔尼、阿美士德使团的通商要求,清朝统治者无动于衷;在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明清统治者却采取了消极的闭关锁国政策。清初,先是为孤立和打击郑成功集团,顺治十二年(1655)厉行海禁,“不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又发布迁界令,凡沿海居民均内迁30里,“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虽然展界开海,允许沿海商民对外贸易,但海禁政策却日趋严厉,制定了“海洋出入之禁”“货物出洋之禁”“海船制造之禁”,以及限制与防范台湾的一系列治台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将原来对外贸易的四口通商,变为只允许广州一口对欧美各国贸易。嘉庆、道光以后,清廷愈加强化对外商的管理,不断制定各种防范“夷人”的章程。这种愈演愈烈的闭关自守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却进一步阻断了中西文化的交往,错过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的历史机会,拉大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同样,正是因为海权观的缺失,清政府缺乏适当、有效的海防措施。在近代以前,中国的海防安全一直没有遭遇过严重的危机。明代的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的荷兰、葡萄牙,都没能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威胁。明清之际,在统治者的眼中,大海依然是天然屏障。于是我们看到,清代不设远洋海军,只有近海和长江水师,其主要任务是巡防江河、海口和缉捕海盗,兵制等同于内地的陆军。

到鸦片战争前,清军水师中最大的战船是广东米艇,船长104英尺,载重量约150吨,配兵60名,装铁炮十余门,此外还有火罐、藤牌、鸟枪等军器,全都摆在甲板上,没有任何掩护。清军的岸防火炮,大者上万斤,小者百十斤,有效射程不过几十丈,以火绳点火,射速慢而距离近,尚停留在欧洲17世纪加农炮的水平。而19世纪初的英国的皇家海军,早已在船舵、船帆、火炮及造船工艺方面做了全面的改进,其一级战列舰长200余英尺,定员820余人,载炮120门,其炮全部分列于甲板之下,而且燧发点火,射程远、威力大,整个战舰如同一个移动的大型堡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