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胆雄心 还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刘邦就干了类似杀头罪的事。刘邦押送一批囚徒去骊山服劳役,路上不断有人逃走。见交不了差,刘邦干脆将所有人都放掉,自己选择逃亡。按秦律,这当然是死罪,只是不知为何没有牵连家人,可能是与沛县县令交好的岳父在其中起了作用吧。 这个时候的刘邦,快接近50岁了,而且也已经有了家室子女,但他就敢干这样的事。有十几个囚徒没地方去,也跟着他一起逃亡,就成了汉家军最早的种子了。刘邦回不了家,一直躲藏在芒砀山和周围的沼泽地,吕氏要见刘邦,也只能自己过来找。 躲着躲着,刘邦身边的兄弟竟然发展到近百人。这个时候,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的机会来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沛县县令为了自保,也想起义,但身为暴秦官员,少有德政,难以号令沛县军民,就在萧何、曹参的建议下打算迎接刘邦回沛县。没想到县令转而反悔,拒绝刘邦进城。刘邦写了一份给老百姓的帛书用箭射进城内,城里百姓见到帛书后一拥而上杀死县令,足见刘邦的文采和动员能力有多强。刘邦进城被奉为沛公,从此开始了建立大汉的征程。 杀头的罪,在刘邦看来,也不过酒中游戏,这种义胆,非常人所有。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文化、有阅历、有号召力、交游广阔、豪爽大方、义胆雄心。这样的人,能是一个“不读书”的普通农民么?蛰伏于沛县十几年的刘邦,敢在谈笑间不顾惜家人冒死罪放走所有囚犯,实在是早就洞悉时局:天下之变,就在眼前。后世儒生将刘邦描绘成一个市井流氓,不过是在潜意识里要报刘邦看不起儒生的仇,因为常有儒生要投刘邦,刘邦却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但事实上,刘邦并非看不起儒生,他只是看不起“理中客”式的儒生——当刘邦遇上豪爽的儒生高阳酒徒之时,立刻委以重任。足见,刘邦自己是个有准备的人,也就看不起只会夸夸其谈而怯于行动的读书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