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就对袁世凯放心不下。贾英华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慈禧和光绪两人很可能都是被大太监李莲英害死的,而两人死后不久,李莲英自己也被人砍下头颅,其幕后的主谋正是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屡战屡败,隆裕皇太后吓昏了头,摄政王载沣也不知所措。当时的北洋六镇军队中,除了第一镇由满清贵族铁良统率外,其余的都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铁杆”。 袁世凯最初为了在乱局中获益,用重金买通了太监总管小德张张祥斋,更是将崇文门税官监督这个“京师十大美差”之一的肥缺保荐给隆裕的父亲、慈禧的弟弟桂祥。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是,隆裕太后还在小德张的穿针引线下,私自接受了袁世凯价值两万两白银的“贡品”。以至于老太监信修明异常鄙夷地记述道:“袁世凯进隆裕太后两次大贡,价值两万两,即将万里江山换到手中矣……”小德张在隆裕面前软硬兼施,说是清朝如果被革命党以武力推翻,那么清室就得不到“优待条件”规定的每年400万两白银了。 据说,就在隆裕太后颁布“宣统逊位诏书”之前,载沣曾奉旨祭祀太庙,当时庙里的乌鸦惊飞四散,这使得将乌鸦作为命运寄托的爱新觉罗家族惊骇不已。这在老太监的日记中有记载。宣统三年阴历十月十六日,溥仪的父亲载沣无奈辞去摄政王王位。贾英华说,世人罕知的是,在此期间,庆亲王奕劻还跟袁世凯达成了一笔黑幕交易,袁世凯私下跟奕劻密谋时,哄骗他说,第一,设法让溥仪退位,由庆亲王奕劻来办这事;第二,事成之后,由奕劻的儿子载振即位皇帝,由袁世凯来办。末代太监孙耀庭曾经对贾英华回忆,当时庆亲王府已经在准备张灯结彩,还私下预备了大红宫灯,准备“登基”时使用。 接着,袁世凯一边密令北洋军放慢速度向南方进发,一边暗中起草好电报稿带给段祺瑞,以前敌将领名义通电内阁和各大臣,逼迫清室退位。结果,隆裕太后糊里糊涂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宣统逊位诏书”。从贾英华收藏的理藩部印制的溥仪逊位诏书原件看,诏书笔迹仓促,缺乏神采,已少了以往诏书中的庄重与肃穆,墨迹中显示大清朝事实上已经完全散架了。颇具喜感的是,诏书颁布的第二天早上,隆裕太后照常正襟危坐,静待上朝,不料等到上午十点多,仍然不见大臣们露面,便随即传奏事处问话。当得知袁世凯们再也不来了的消息后,她似有所悟,不解地说:“难道大清国,让我断送了?” 一年后,隆裕太后去世,此后袁世凯一度鼓动遗老遗少纷纷闹着恢复帝制,这让年幼的溥仪一度产生幻觉,以为袁世凯真的要让他复辟。结果1915年底当溥伦贝子代表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递上“劝进表”,公开拥戴袁世凯当皇帝时,溥仪才大梦初醒。为了保住清室的“优待条件”,溥仪只好由内务府发出正式文件:推戴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帝,凡我皇室极表赞成。奕劻的儿子载振自然没有当上皇帝,即便袁世凯当初假装答应的“清室优待条件”也没有列入宪法,只是勉强收入了民国“大总统令”。 袁世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不在乎钱财,对下属总是很慷慨,同时也是个极为迷信的人,他听风水先生说自己在中南海设置的总统府没有正门,风水于前程不利。立即下令将中南海南岸的宝月楼外的红墙推倒,同时将楼下辟成通道,供出入使用。这就是“新华门”,沿用至今。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当上了皇帝。还专门派员到江西景德镇烧制了一批瓷器,赏赐给所谓的文武大臣,上面还特意将他的年号———“洪宪”款识镌印在瓷器上,袁世凯更是不知其意地赠送给溥仪几件。几年之后,感觉受到侮辱的溥仪转手就送给了英国洋师傅庄士敦。连庄士敦都把袁世凯赠送溥仪“洪宪”瓷器的行径,称之为“厚颜无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