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年,郭子兴病逝了,他的军队就由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接管,郭天叙的舅舅张天佑和朱元璋两人负责协助。这里郭天叙是正职,张天佑排行第二,朱元璋最小,排行老三。朱元璋当然不愿寄人篱下,想方设法要独吞这支军队,不久这机会真来了。郭天叙为了扩大地盘,率领军队越过长江,并占领了江南的当途,元军不甘心失败自然来攻,其中有一路的将领叫陈埜先。朱元璋在与陈埜先对阵时,将陈埜先给俘虏过来了,为了收买人心,就接受陈埜先的投降,并同他拜了把子,陈埜先也将本部人马带了过来。陈埜先本身并不愿意投降红巾军,被朱元璋抓住也只能曲意应付,所以就暗中吩咐部下,替红巾军打仗不要用气力,做好反水的准备。陈埜先的小算盘不知怎么搞的让朱元璋知道了,他认为机会来了,暂时继续装糊涂。不久郭天叙开始筹备攻打南京,由郭天叙和张天佑带领攻城的部队,朱元璋借机就将陈埜先的部队塞进了郭天叙的大营。 郭天叙对陈埜先假投降并不知情,一天,陈埜先暗中准备好了,邀请郭天叙、张天佑到自己部队中喝酒,其间将俩人杀死。再沟通元军将攻城的红巾军里应外合击败,但在追击败退的红巾军时,元军有人不知情,以为陈埜先真投降了红巾军,乱中也将陈埜先当成红巾军杀了。这样,朱元璋玩了个借刀杀人之计,将大舅哥和舅丈人全部杀死,最终完全掌握了这支军队。还里插述些后话,郭子兴原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早年战死,二儿子天叙被陈埜先酒后杀死,还剩一个小儿子看的清楚,自然对朱元璋怀恨在心,朱元璋也心知肚明,拐弯抹角也将这个小儿子杀了。这还不算,朱元璋原来娶的马氏只是郭子兴抚养的,郭子兴还有一个亲姑娘呢!干脆别剩下,这个也娶过来算了。历史上孙权嫁妹妹给刘备,世上产生一句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那郭子兴这是什么?女儿不但嫁过去,两个儿子和一个大舅哥也因为朱元璋搭进去,连带着军队更被朱元璋连锅端,天底下最过囊的就数这个郭子兴了。 东边的朱元璋篡权办得比较谨慎,比较婉转,很有韬略。而西部红巾军的陈友谅办事就直爽多了,他掌握了军队的实权,本来徐寿辉同倪文俊的矛盾就是因为权力引发的,现在陈友谅的实权比倪文俊还大,这回是陈友谅对徐寿辉不放心了。他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弯弯绕,既然自己说了算,还要徐寿辉在头顶上罩着有何用,干脆一刀就将徐寿辉给斩了,自己在九江做起了皇帝,国号汉。元末长江流域的两支红巾军完全执行了两条截然相反的战略,西部的陈友谅急于过皇帝瘾,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了龙椅。而东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筑墙,缓称王,先做缩头乌龟,避免枪打出头鸟。但是在长江中下游,两支同一出身的队伍却趁着元朝主力全力对付北边的刘福通的机会,集中精力扩大地盘,相互大打出手,进行了几番你死我活的争夺,其中最有影响,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数九江附近的鄱阳湖之战了。 历史上在鄱阳湖有过两次较大的战役,而且有意思的是两次战役过程非常相似,都是战船被关在湖内,又都是用火攻。这两次战役,一次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另一次是太平军同曾国藩的湘军之战。元末的鄱阳湖之战双方在湖内打了三十六天,陈友谅号称六十万人,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马,但决战的结果陈友谅彻底失败,他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中身亡。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争,朱元璋曾经讲过,战胜了陈友谅,其他的对立面就不在话下了。此战为什么会发生在鄱阳湖呢?这是因为朱元璋先占领了属于陈友谅的南昌,陈友谅为了夺回南昌,倾全军之力,与朱元璋相争。当时守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坚守八十余天死活不投降,而这两个月为朱元璋准备反击提供的宝贵的时间。 双方的鄱阳湖之战还是相当艰苦的,陈友谅的水军“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互数十里。”而朱元璋的水军船小人员又少,双方开始一接战,朱元璋的船只就不得不后退,以致朱元璋连杀十余名队长,也不能制止。由于陈友谅船大,有一次竟将朱元璋的船只围住,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牙将韩成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跳进水中造成自杀的假象,才缓解了陈友谅的进攻,使朱元璋脱离了危险。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最终能以少胜多呢?这里有几个原因。从陈友谅方面说,他在性格上对部下心存疑虑,群将失心。陈友谅原来也有几位战争能力非常强的将领,前面提到的赵普胜,是彭莹玉的徒弟和战友,在淮南占山为王,世间称双刀赵,有万夫不挡之勇,两只起义部队合并后,南征北战成为主力,并替陈友谅驻守安庆,把住东大门。当时朱元璋的第一大将徐达同赵普胜对阵,都拿他没有办法。对于这样强悍的将领,朱元璋知道硬打占不了多少便宜,就采用离间计,一个小小的手腕,陈友谅就上当了,疑心过重使他将赵普胜给杀了。 反观朱元璋就狡猾的多,打天下靠的是徐达、常遇春等战将,飞鸟尽良弓藏,飞鸟还没尽呢,良弓还要使用。朱元璋是采用关怀爱护的手段调动将领的积极性,但他背后也留了一手,把军事将领的家眷全部留在大营,名为照顾家属安全,实为扣作人质。那前线将领战斗之余由谁来照顾呢?朱元璋对这些部下在外纳妾采取暗中纵容、听之任之的态度,你可以纵情的玩,但老婆、孩子和父母我要看管好。对军事将领朱元璋还有厉害的一手,规定将领在占领区域,不能同当地的名流接触,各地的文人由朱元璋统一接待,这样就防止了军官同文人的结合,一个武将没有文人的鬼点子,就是一部简单的军事机器。对于文人,朱元璋也并不白养活闲人,这一方面为自己捞足了政治资本,同时地方文豪的满意,也左右了当地的百姓的政治取向,变相的巩固了地方的政权。 陈友谅的鄱阳湖失败同他杀徐寿辉有很大关系,这使他名不正、言不顺,朱元璋这次讨伐陈友谅布告天下就有这一条。这确实使陈友谅的部将离心离德,战斗的后期陈友谅的部队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同此有密切的关系。但话说回来了,朱元璋指责陈友谅,只是乌鸦落到猪身上,这次战斗以后,小明王在北部的战斗失利,来到朱元璋的军营,找个机会朱元璋就安排部下将小明王沉到了长江里,只不过这次朱元璋还是没有像陈友谅那样赤膊上阵,而是假手他人。做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只不过朱元璋这方面更阴险些。在斗智和玩花花点子上陈友谅显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鄱阳湖战斗中陈友谅稍有失利,朱元璋就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信中故意激怒陈友谅说;你用这么大的船和那么多的人员同我作战,咱们就应当决一死战,为什么向后退,这也不是大丈夫干的事呀!陈友谅看信后大怒,将送信人扣住,并将朱元璋的俘虏全部杀死来泄气。朱元璋此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对陈友谅的俘虏受伤的治病,阵亡的祭奠,活着的全部放回。这回两军将士看清楚了,谁到底不是东西,该给谁卖命了。 鄱阳湖大战双方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后勤供应。陈友谅没有想到战争胶着有一个多月,陈友谅的后勤供应在湖口被朱元璋给截住了,粮草匮乏。而朱元璋军队的供给则由附近的南昌朱文正接应,源源不断,这对双方的士气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综合以上各种条件,陈友谅哪有不败之理。一个毫无策略的渔民在九江倒下了,另一个心存狡诈的和尚站在了历史的潮头。一个永远被历史所谴责,另一个塑造成智勇双全的英雄。你说两个人相同的目标,相同的手法,只是做法不同,怎么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历史评论呢?我真不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就是历史吗? (责任编辑:admin) |